龙虎网讯(通讯员 韦东宁 史敏 徐丽萍 记者 郑颖玲 实习记者 刘宇星)“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春节期间,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项项民俗非遗表演以大地为舞台、以村庄作背景,掀起“最炫民俗风”,秀出和美乡村新活力。
龙马闹新春 你方唱罢我登场
“上午看了马灯,下午还有龙灯,隔壁的俞家村正在唱戏,看不完,根本看不完!”在高淳区砖墙镇河口自然村,接二连三的民俗活动送到家门口,让村民们目不暇接。春节期间,砖墙镇组织的民俗表演队走村串户送欢乐,轮番巡演闹新春,为村民们带来了“热辣滚烫”的“非遗大餐”。
砖墙镇非遗民俗活动以龙灯、马灯为盛,分布村落广泛。马灯,也称“跑马灯”,所用的马是仿照马的形状用竹篾扎制、白纱布蒙面而成,表演时,马头与马身分别捆缚在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扬鞭策马。龙灯,俗称“盘龙灯”,形式多样,有滚龙、抬龙、板龙等,板龙因用木板连接,又称“板凳龙”,龙头造型巨大,装饰富丽堂皇,一条板龙可长达七八十米,更有甚者绵延一百余米,回旋盘转,煞是壮观。
日行五万步 一村兴灯百村乐
“今天又是妥妥的5万多步!”每天跑马灯结束,葛小冬总会打开微信运动记录,查看当日步数,“队员们每天都是5万步起步,虽然感觉很累,但能够把欢乐带给乡亲们,大家心情很好!”葛小冬今年扮演的角色是“桃园结义”中的刘备,飒爽英姿一如当年。距离他上一次参加跑马灯已过去了40多年。“我在外地工作,听说村上组织跑马灯,我提前两个月回来做准备,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年俗不能丢!”葛小冬说道。
砖墙镇木樨村张盛马灯队由张家与盛家两个自然村合办,两村是近邻,有事共商量,亲如一家人。“马灯队有130多人,从筹备、训练,到外出表演,两个村团结协作,每次兴办马灯都是这个传统。”木樨村村委会副主任张秀明介绍说,“张家、盛家有一座共用水塘,大家想‘锦上添花’,结果一拍即合,共同改造成了景观荷花池,这样的事例有许多,村民们对外也都说是张盛村人,不分彼此。”通过跑马灯活动,各村增进了邻里感情,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你追我赶、取长补短,又相互帮衬、共建共享。
一村兴灯,百村欢乐。龙腾马跃的春节,木樨村张盛马灯队“跑马”大拜年,走访了港口、河口、夹埂等10多个村庄;仙圩村、茅城村板龙队也“以龙会友”,共巡游了40多个村庄。灯会期间,仙圩村和茅城村还商议共同开展戏曲演出。2月22日晚,仙圩村“龙王戏”在四房头自然村正式开台,连唱四天黄梅戏,吸引了四乡八邻纷至沓来“过戏瘾”,紧随其后的茅城村将在3月1日唱响新年大戏。
走出深闺让人识 “老非遗”正青春
“龙灯、马灯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打罗汉、打水浒实战实打,动人心魄;龙舟竞渡、水乡少林拳水陆竞演,身手不凡;送春、戏曲雅俗共赏,经久不衰……”砖墙中学退休教师李双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他介绍,砖墙镇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是歌舞之乡,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砖墙镇位于苏皖交界处,风土人情兼具水乡灵秀,又融山地粗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春佳节与重大节庆活动期间,这些民间民俗活动纷纷登场,散发出瑰丽多姿的魅力,在广阔的城乡舞台上,演绎着千百年流传不衰的传奇。“目前,砖墙镇拥有的非遗项目中,省级1项、市级1项、区级近10项。”砖墙镇文宣办负责人史敏介绍,近年来,砖墙镇结合“唱响古戏台”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推动“老非遗”走出乡村,登上演出的舞台,焕发出时代新活力,“去年三月份,省级非遗项目打罗汉在茅城古戏台上一‘打’走红,当天吸引观众数万人,之后还多次应邀进城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仅是过往生活的凭证,也是民俗风情的见证。“今后,我们要不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舞台、进赛场,传承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留住乡韵乡愁,建设和美乡村。”高淳区砖墙镇党委宣传委员芮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