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是学生向老师献上诚挚祝福的日子。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教之邦,拥有尊师重教、崇儒兴学的优良传统。江苏历史上涌现出过很多著名教育家,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也诞生过很多令人感动的尊师故事。
《江苏省志·民俗志·教育习俗》载,历史上,教师在江苏人心目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过去,苏北地区每年塾馆开学,东家要用轿子或车马,再艰难也要用毛驴将老师请来开学授课;腊月二十八放年假,要用同样的规格,并备好年货,送老师回家过年。一些富裕人家聘请有功名的老师,不仅束脩(给老师的报酬)数额高,每日膳食均有专厨烹饪。每年正月,每个学生家都要办一桌酒席请先生,“过年请先生”成为社会风尚。学生家长除按约向老师交足脩金和免费供膳外,一年四个主要节日要向老师送礼,俗称“节敬”,盛暑要有“瓜敬”,严冬要有“炭敬”。
古代以西、东分宾主,“东”为主人之位,“西”为贵宾之位。主人和塾师见面时主人居东,塾师居西,故老师称“西席”,主人称“东家”。人们甚至把老师看成一方“圣人”,若有喜庆活动,必请老师到场,并必尊为上席。平时老师家遇有困难,尤其是耕种收割等农事,街坊邻里均乐意主动帮忙。每年正月初一,无论老师家住得远还是近,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些小礼品到老师家叩头拜年,尤其要向先生的妻子叩头,感谢她操持家务、支持老师教书。学生如果得了功名或做了高官,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要回来拜谢启蒙老师。有些塾师晚年生活穷困或无依靠,则由学生主动凑钱赡养,或轮流照料生活。
学子们对于授业老师终身不忘教诲之恩,在江苏的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谈和掌故。
张良拾履
秦朝初年,在位于今天徐州睢宁市的下邳古城,发生过一个著名的尊师故事——张良拾履。“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名门公子。韩国灭亡后,张良想要反秦复国,尝试过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亡途中,他来到下邳圯水桥,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老人的鞋掉到了桥下,不客气地喊张良捡起。张良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捡了起来。老人觉得张良值得教诲,又通过和他三次相约见面,验证他诚心的方式,发现张良是一个可塑之才,因此传给他一部可以“治国兴邦”的《太公兵法》。
张良持之以恒,尊师敬贤,得到了名师的传授,成长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这个故事被记录在《史记·留侯世家》中,从中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孺子可教”。
范仲淹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苏州人)也是尊师典范。“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出的《江苏文库》有一本《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范仲淹》,书中记载,范仲淹对自己的老师都能以礼相待,始终严守“师训”。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也就是写出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位著名词人,他虽然比范仲淹小两岁,但他出仕比范仲淹早,对范仲淹有知遇举荐之恩,对范仲淹的成长产生过重要作用,因此,范仲淹对晏殊终身执门生弟子之礼。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61岁的范仲淹由河南邓州去杭州赴任。途中,经过陈州时,他专程拜访了在陈州当知州的晏殊,写下一首《过陈州上晏相公》:“曩由清举玉宸知,今觉光荣冠一时。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求绛帐就师资。谈文讲道浑无倦,养浩存真绝不衰。独愧铸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尊敬,祝愿老师健康长寿。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范仲淹》
范仲淹虽重师礼但并不盲从老师。后来,两人在政治主张上发生分歧时,范仲淹还是坚持己见,写信和老师辩论,大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意味。不过,师生终究还是求同存异,始终保持密切关系。
范仲淹晚年回到苏州,创立郡学,聘请泰州人胡瑗担任郡学教授。胡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曾在苏州、湖州一带讲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世称“苏湖教学法”。他首创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治事二斋。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六经经义;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科。学生进入治事斋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一个主科,另外再加学一个副科。
胡瑗
对于学生的培养,胡瑗有一套心得。他重视实地考察,主张在实际探勘中让学生获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他也很注重学生的身心愉快,要求孩子们要有适量的体育活动。他常常带领学生奏乐唱歌,其乐融融,放松大家的身心。在课堂上,胡瑗的教学纪律很严,也有一些学生不能接受他的约束。范仲淹的长子范纯祐当时尚未成年,在学生中年龄最小,但他却带头遵守校规,并要求其他人也要服从胡瑗老师的教导,同学们纷纷学习范纯祐,认真聆听胡瑗的教导。胡瑗在苏州的教育实践非常成功,从此,苏州各地都以郡学为榜样,创立县学,大兴教育,慢慢成为著名的科举之乡。
元代著名画家、无锡人倪瓒也是一个尊师的楷模。他早年有个老师叫做王仁辅,饱读诗书,著述颇丰,却一生无子,穷困潦倒。王仁辅晚景凄凉,全靠倪瓒出资赡养。61岁时,王仁辅去世,倪瓒以孝子身份守丧、送葬,将老师安葬于无锡梅里祗陀村,这段故事记载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无锡县志》中,在无锡民间流传了数百年。
王艮
明代的泰州人王艮创立泰州学派,一生倡导平民教育,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艮桃李满天下,但他本人也非常尊重他的老师——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王艮38岁时远赴南昌,拜会王阳明,在一番论辩后,王艮“心大服,竟下拜执弟子礼”。从此,他跟随王阳明学习,“侍(候)朝夕”。王阳明对王艮也很欣赏,取《易经·艮卦》的“艮”字,将其原名“王银”改名为“王艮”,包含“安定静止”之意。王阳明对王艮学术思想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嘉靖七年,王守仁去世后,王艮千里迢迢,赶去护送老师的灵柩,料理老师的后事,并照料老师的后人。
段玉裁
金坛人段玉裁是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经学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中举后去北京担任国子监教习,结识了著名的经学家、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当时,戴震在天文、地理、经学、历算、训诂音韵等方面已有很高的造诣,段玉裁对他非常佩服,当即拜戴震为师,虚心向他求教。
后来,段玉裁到贵州、四川等地当知县,虽然此时的段玉裁学问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知名度也不小,可以比肩戴震。但只要一收到老师戴震的来信,段玉裁总是双手毕恭毕敬接过来,认真观看诵读。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戴震病逝,段玉裁闻讯后非常悲痛,他给老师家送去了很多银两,以资助戴震的家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