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19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主办,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承办的2023“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记者了解到,海盐的生产、运销活动不仅影响着沿海广大城乡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还渗透到文化典籍和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诗词文章、哲学艺术中无不透出浓浓的“盐的文化气息”。
不少诗人在诗词中提到了盐,据中国海盐博物馆讲解班班长杨倩介绍,唐代李白《梁园吟》中的“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特意提及了他的下酒菜,就是盐和杨梅。宋代词周邦彦《少年游》中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胜过白雪的盐则使约会的气氛更加浪漫温馨。而诗词所说的吴盐,是指古时江淮一带所晒制的散末盐,盐味淡而雪白,是盐中的上品。
盐民的生活其实是非常辛苦的。“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这北宋柳永七言古诗中《煮海歌》中的几句: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因为海边盐碱地种不出桑树和五谷,所以女子不能养蚕织布,男子不能耕田种地,衣食没有来源,只好煮海来充抵官方的租税。诗反映了盐民的艰辛生活,表现出柳永关心民疾、为民请命的一面。
白居易创作的《盐商妇》则是另一风格。“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通过衣食富足的盐商之妻的描写,揭示了盐商发迹是食盐官营的弊端之所在,讽刺了主管盐政者的无能,表现了作者政治改革的热情和振兴国家的愿望。
中国古代的名著中,不少都与海盐相关。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其祖父曹寅和舅爷李煦(祖母的兄弟),从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五年(1704—1716),十二年间轮流任职两淮巡盐御史,权重利厚,家道昌盛。《红楼梦》中贾家的富有正是现实版的曹家再现。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进士,曾在杭州为官,后辞官回乡迁居白驹盐场。元至正十二年(1352)张士诚率盐民起义,施耐庵一度曾作为张士诚的军师,其表弟卞元亨又是张士诚的部将。水浒中的许多人物如王伦、宋江、吴用、林冲等在白驹场盐民起义军中均可寻觅到原型。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不仅汲取了连云港云台山的创作素材,也有淮北盐场的风情写照。《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写道:“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这里所写的完全是淮北盐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清乾隆四十八年至嘉庆四年(1783—1799),其兄李汝璜任海州盐运分司板浦场盐课大使,李汝珍随兄居住。嘉庆六年(1801),李汝璜赴泰州盐运分司草堰场任盐课司大使,李汝珍又随兄来到草堰盐场。盐场的生活环境和学术交往以及盐商的奢靡生活,成为其创作《镜花缘》的生活素材来源。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中有很多描写盐商的故事。其中谈到两淮盐商时,说他们有“五精”:“他轿里坐的债精,抬轿的是牛精,跟轿的是屁精,看门的是谎精,家里藏的是妖精。”这可以说是对盐商及其影响下的两淮盐区社会风尚的高度概括。
在这里诞生的哲学,也如同海盐一般,带着非常质朴的思维特征,同时又极具开创性,富有韧劲。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东台安丰场人,世代盐民,11岁因贫辍学,随父兄淋盐。19岁起经商,曾一度习医,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朱恕,明代理学家,王艮的学生。少时家贫,卖樵孝母,因为好学,为王艮所赏识,收为门下。因为学识渊博,而且好善,被誉为东海贤人,是明代“泰州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盐与戏剧也可谓息息相关。
清康熙、乾隆时两淮盐业兴盛,戏剧也最盛。其时各大盐商蓄养家庭戏班蔚然成风。其中尤以两淮总商江春家养的“德音班”和“春台班”最为有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贺乾隆八十寿诞,朝廷征调以二黄调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演出。接着,“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相继应召进京。四个戏班都属“徽班”,史称“徽班进京”。四大徽班在京长期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并与从湖北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交流、融合、演变,形成了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京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家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十八团杂技”发源于盐城建湖。古代这里靠近大海,煎盐灶户较多,所谓“十八团”就是在这一带有十八个煎盐“团”(盐场之下的产盐生产单位)。后来随着海岸线不断东移,建湖地区逐步远离海岸,而失去产盐条件。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窘迫,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被迫以卖艺谋生,于是“杂技”便在这里出现并伴随着一代代的建湖人发展壮大。
提到盐,就不能不提盐商。盐商凭借巨额的资产,热衷收购金石古玩、历代书籍和名人字画。才高艺精的“扬州八怪”常常寓居盐商园林,其生活和创作与盐商的财力支持无法分开。
郑板桥于雍正十一年(1733)来小海场谒见世伯朱子功时,为朱子功82岁大寿撰文,并亲笔书写寿序十二条屏。该寿序对盐城海盐区的风土人情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自古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教育水平往往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而盐区教育主要有运司办书院,分司、盐场办社学、义学等行为。这些书院所需经费,大多由运司、分司、盐场及盐商出资开办。两淮盐区的规模书院几乎均隶属于盐务,以其税赋之余培育人才,其中颇负盛名的有:淮南的安定书院、梅花书院、仪董学堂、乐仪书院、文正书院、培英书院、精进书院、东渐书院、鹤城书院、守正书院、南沙书院,淮北的精勤书院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文张冬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