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今日江苏
南京创举,办一所集成电路大学
来源:新华日报   2020-10-19 07:37:00
“50万元年薪刚招到的一名设计师,还没到岗,就被别的公司加价30万元直接挖走了。”

●全国人才缺口20万,南京每年缺口2万;

●八成以上专业学生未入行芯片领域;

●南京产业增速全国最快,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

●建芯片之城,江北新区顺势办大学;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是高校的补充,非传统高校。

“50万元年薪刚招到的一名设计师,还没到岗,就被别的公司加价30万元直接挖走了。”南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感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紧缺。

一方面是全国有20多万人才缺口,一方面是超过八成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学生没能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在这样的矛盾之下,近日南京要办一所集成电路大学的消息传遍学界、产业界,这所还未成立的大学让集成电路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社会热点。

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从引进人才到自主培养人才,外界对南京这所集成电路大学寄予厚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造性地办一所大学,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次,南京要挑大担。

八成专业毕业生,

没能进入“芯片”行业

自美国从2018年4月开始相继对中兴、华为实施禁售制裁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及其发展现状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宣传大普及,半导体、芯片、EDA、光刻机等曾经的专业话题成为街谈巷议。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投票通过提案,将集成电路提升为一级学科,各界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关注首次聚焦到教育和人才培养上。

集成电路设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这门学科在师资引进、学科经费、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徐申认为上升为一级学科意味着国家对集成电路的重视从终端芯片产品延伸到教育源头,集成电路专业有望进入大发展阶段。

集成电路原先是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下面的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下的一部分,相当于是“三级学科”。徐申介绍,集成电路是交叉学科,涉及到多学科,其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散落在设计、材料、设备等专业中,今后上升为一级学科,下面可以设二级学科,也可以设多个专业方向,如东南大学可能会在集成电路提升为一级学科后,在集成电路专业下分专业方向,如细分出EDA设计等专业,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具针对性。

“集成电路专业成为一级学科,从长远看有利于这个领域的人才培养,但并不能立刻补上原有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缺失的环节。”徐申认为,高校偏重于理论,而产业界需要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外探索新路,补上高校短板,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此外,集成电路产业分为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而每一细分业态又设有众多岗位,这些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都不尽相同,而高校培养是标准化模式,不少学生知识结构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实践能力跟不上,供需差异较大。

一份数据印证徐申所提出的要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今年6月,在工信部、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 2019-2020》,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1.19万人左右,预计到2022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将有20多万集成电路人才缺口。

这份白皮书同时提出,有超过80%的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没有进入到集成电路相关产业从业。

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规模在20万左右,有2.58万人,即12.92%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集成电路相关行业。

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行业没能留下本专业毕业生,非一日之寒。2018年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领域的19.9万毕业生中,也仅有不足4万人进入本行业就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团队进一步调研了526名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有59.1%的调研学生表示没有在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实习过。

诸多现象表明,单纯依托高校现有教学体系不能满足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的供给需求。

南京要办一所芯片大学,有教授形容这是“伟大壮举”。

“南京要是能把这事办成,那不仅是为集成电路产业界立下大功,也将为其它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做示范。”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黄乐天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围绕通识博雅的人才目标,提供的是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把芯片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国家战略,高校无法就此快速改变整个培养体系,要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需要其它手段。

黄乐天说,一个集成电路相关学生在校4年,真正能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不过一年多。而这个领域的教师整体上拥有实践经验的不多,也难以紧跟产业界的实际问题,毕业生实践能力偏弱,一时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集成电路上升为一级学科,成立独立学科,将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但要根本解决集成电路人才供给的问题,还要依靠今后持续的教学改革和其它补充路径。

“南京成立一所学校,专门培训相关学生,这种探索值得期待。”黄乐天说。

产业大发展,

人才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要实现“芯片自由”,就要拥有丰富的人才供给。走出我国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关键在于人才。由南京要办集成电路大学掀起的舆论浪潮再次表明,全社会迫切希望能够从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创新,进行一场“人才供给侧改革”,解决中国芯片人才短缺的问题。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驶入快车道,产业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推动环节获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支持,资金大量涌入,企业数量激增,人才紧缺的问题更加突显。

近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19年,我国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超过5.3万家,增速高达33.01%,为历年最高。截至10月15日,我国今年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4.8万家,其中,第三季度新增近1.9万家。

国家一直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结合。早在2003年10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开始在国内有相对优势的高等院校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前后三批共20所高校成为这类人才培养基地。

集成电路相关方向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经费投入大,不容易形成论文,始终没有成为高校中的热门专业,不少原本从事集成电路方向的老师也慢慢转向其它研究领域。十几年过去,在列入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中有些高校真正从事集成电路方向研究的老师反而在缩减。

而那些和产业结合紧密,和企业联动较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时间紧张,花在教学一线的时间很少,这导致越不受企业青睐的教师越倾向于承担着更多的一线教学任务,限制了学生获得更多产业认识。

为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启动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28所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这类微电子学院推动高校与区域内集成电路领域骨干企业、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等加强合作。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发文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此外,还有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持续开展芯动力人才计划,中国电子学会推行考评论证,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发并推出培训课程。

“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为提升人才实践能力提供了帮助,但行业发展的现状需要我们更大力度更大规模缩短人才从培养到投入科研与产业一线的周期。”几位受访的高校老师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增速最快,

打造人才培育“南京高地”

在全国数千亿元的集成电路产值中,一半产值在长三角地区,而长三角的一半产值在江苏。虽然产业基础不如无锡、苏州,但经过新近三五年的发展,江苏省会南京已成为该产业的后起之秀。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9年南京集成电路产值位于全国前十,但南京产值增幅达到52.14%,全国最高。

南京是全国首个软件名城,软件业产值超千亿元,而偏硬件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弱。随着台积电的落户,南京开始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2019年2月,南京出台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南京集聚,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并提出“人才三招”,即引进拔尖人才、留住中高端人才、培养紧缺适用型人才。

如何培养紧缺适用型人才?在这份计划中,南京明确提出要建设“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学院”,连续三年每年给予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学院一定发展经费。

南京要求这所学院瞄准集成电路产业高端领域和企业发展迫切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培养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相衔接,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相统一,建设一流的集成电路国际化、产业化人才培育“南京高地”。

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是南京整个创新名城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2019年的南京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中,南京就提出要围绕产业地标,探索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学院,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根据绩效最高可一次性给予500万元支持。南京提出,到2025年,全市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团队20个以上,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整体规模达6万人以上。

今年南京拿出10亿资金,面向硕博研究生等优秀人才提供10万个以上就业见习岗位,拉近人才与企业的距离,这也从另一侧面看出南京不止步于现有的科教名城资源,而是针对现实问题,创造性地出台措施,全盘谋划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调查,南京集成电路人才需求居全国第七。南京每年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2万人,单靠招才引智已不能满足当地产业的人才需求。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地标,核心在南京江北新区。2016年江北新区开始发力集成电路产业,2017年提出打造中国“芯片之城”。3年下来,江北新区集聚上下游企业360余家,产业收入突破300亿元,一步步走近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目标。

去年6月,江北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招揽、奖励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九成个税奖补,大手笔引进人才。一年多时间,新区吸引了160余名高层次人才落户。

培育适用型人才,江北新区动手早。2017年建成7000平方米人才实训基地,与Cadence、Mentor、中天微和华大九天合作,举办“集成电路设计高级研修班”等各类培训数十场。

2019年起,江北新区设立全国首个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学院(简称为IC创新学院),已上线23门在线课程,注册学员近2000人。

值得注意的是,江北新区这所IC创新学院积极举办大学生赛事,如打造全国大学生嵌入式暨智能互联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竞赛以及全国首个EDA专业竞赛——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通过赛事挖掘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和优质项目。

但这样一座学院显然难以承担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供给重任。江北新区必然要有更大的谋划。

优化发展环境,

大手笔完善人的培养

通过IC创新学院,江北新区看到了更大的作为空间。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学生陈聪,2019年7月参加江北新区IC创新学院的“数字IC后端设计培训”,实训4个月,前期由来自台湾的工程师讲授各种EDA工具的使用,后期每位学员完成2-3个实操项目。实训一结束,陈聪即跳槽到一家设计公司做数字后端工程师。“培训给了我转行的机会,两三年后的工资至少要比原来的多1/3。”陈聪说。

中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王恒宇去年参加IC创新学院的9天暑期训练营,跟着龙芯芯片设计工程师全流程了解芯片的底层基础设计和芯片上层的软件系统。王恒宇说,在学校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到1/10,物联网工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工程等多种大学科,范围很大,很多同学学了几年都不清楚未来到底要专攻哪个方向。而龙芯的这类训练营补充某一分支的具体知识,能帮助自己尽早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他说要给江北新区的这次训练营打五星,并推荐给学弟学妹,一级带一级做下去。

龙芯已经在江北新区办“线上+线下”龙芯班5场,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嵌入式事业部嵌入式平台经理叶骐宁介绍,“龙芯班”有别于大学教育,通过“实训+企业沟通交流+项目实战开发”,让学员快速接触到目前集成电路产业的国产处理器的实际情况,让同学认识到国产处理器并非遥不可及。

三江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赵俊霞作为学员去年参加了IC创新学院的培训。她说授课的老师有20年以上的芯片设计经验,几个月的培训相当于获得人家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如果江北新区真办了集成电路大学,我们学校积极申请合作,把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送过来‘过一下水’,增强就业竞争力。”赵俊霞说。

走一条新路,

为产业界育人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在外面“过一下水”的机会。某985高校微电子专业研究生告诉记者,南京要办集成电路大学的消息成为各大专业公号的热点,关注度很高,他和同学都希望在毕业前能有几个月实训的机会,但要如愿很难。“导师都有干不完的活,你去实训,对导师、对学校不会带来直接利好。”他担心就算南京成立了集成电路大学,那些重点学校、名校也不会轻易给学生提供培训的机会。而稍有名气、稍具规模的企业,招人一般都要研究生,首要考虑的就是学校的知名度。他希望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能得到各高校以及相关院系的支持。

这位学生的担忧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传统人才培养体系的个别积弊。

记者了解到,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由江北新区管委会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而建,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一种突破和尝试,以实训带教为主,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产业人才。

这所大学生源来源于高校已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学生、来源于跨学科的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学生以及企业初级职员等。

师资来源于企业资深工程师、国内外行业专家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老师。颁发的是经过实践考核认证的结业证书。

所以,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一个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记者了解到,南京集成电路大学采用“5+1+2”的设置,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产业人才的培养。

“5”是指5类学院,即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集成电路国际学院和集成电路未来技术学院。“1”是指1个科技园,通过“5个学院”,筛选出优秀人才及项目,进行孵化。“2”是指师资与学员服务办公室、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公室。

在大学课程改革之外,新增一条产教融合,自主培养产业人才之路,南京探索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颜 芳

本报实习记者 刘 宇

标签:

责任编辑:王逸男

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平台;互联网
江苏印发《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相关企业可给予高达1000万元的奖励。
无锡;香港;人才
太湖水碧波荡漾,大湾潮澎湃不息。4月24日, “双湾融合共创未来” 2024无锡—香港创新合作发展交流会在香港举办。大湾区知名专家、学者、乡贤等高层次人才代表,重点知名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人才、科技、金融机构代表,无锡重点知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齐聚香江,共绘“双湾融合”的宏伟蓝图,共启“珠联璧合”的崭新篇章。无锡还将无锡人才IP与本地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文创礼品,人才工作品牌IP阿福阿喜也和“同事们”一起赴港,向香港各界展示无锡厚重而鲜活的文化韵味,拉近香港英才与无锡之间的距离。
汉族;女子;同事
4月25日,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省见义勇为勇士榜”,共有10位见义勇为人员光荣上榜。
集装箱船;绿水;海运
4月22日上午,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 ” ,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
拉贝;托马斯;日记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连线约翰·拉贝先生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
口岸签证;无锡市;高层次人才
22日获悉,无锡市外籍人士永居受理总量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占比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家属占比超过80%。
无锡;樱花;樱花友谊
日本与无锡,一衣带水,源远流长。随着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在为两地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淮扬菜;中华文化;扬州大学
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引起食客的食欲,更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苏州;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紫金山;研发;实验室
4月16日至18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