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今日江苏
德语外教尼克:继续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来源:交汇点   2021-01-04 09:29:00
12月23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一片寂静,南京大学德语精英班教师尼克坐在窗户前,缓缓回忆起他2020最难忘的江苏记忆— —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尼克谈到,连续多年的“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是人们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最后一个仪式表达,与往年不同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中国医护人员的后人与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代表也参加了今年的烛光祭活动。

12月23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一片寂静,南京大学德语精英班教师尼克坐在窗户前,缓缓回忆起他2020最难忘的江苏记忆——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今年已经是尼克第二次参加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参加公祭活动对尼克来说意义很是不同,特别是那天下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的《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及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展览,更让作为歌剧《拉贝日记》德语版本翻译者的他体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

12.13烛光祭,从人们的眼神中看到对和平的渴望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值得全人类铭记,我也很愿意也很荣幸帮助这段历史走进西方世界。”尼克今年12.13参加了晚上的“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活动。烛光莹莹,哀思沉沉。尼克谈到,连续多年的“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是人们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最后一个仪式表达,与往年不同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中国医护人员的后人与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代表也参加了今年的烛光祭活动。“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都来悼念死难者、祈愿世界和平,从他们眼神中,我看到了所有人对和平的渴望。”

对尼克来说,今年的12.13另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及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展,展览分为“汉堡之子·中国之缘”“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贝·大爱永恒”3部分,用70多幅图片和40多件展品,重温拉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与中国人民命运与共的历史故事,见证拉贝家族几代人与中国人民延续至今的友谊。

尼克是歌剧《拉贝日记》德语版本的翻译者,他与拉贝的情缘也始于多年前,这些让他对12.13的这个展览格外关注。展览以“拉贝之门”为入口,这是拉贝故居办公楼大门的场景复制。83年前,在这扇大门里,拉贝戴着头盔,接听着电话,写着日记;在这扇大门内,收容了前来避难的难民。这是希望之门,这是生命之门!

感动于拉贝展的命运与共,曾翻译歌剧《拉贝日记》德语版本

“2005年,拉贝故居还在装修,我偷偷地进去了一下,现在的拉贝故居外长满了爬山虎,在墙上蔓延开来,我也在拉贝故居中合影留念。”

尼克说,他与拉贝的缘分很深,“我曾在南京研究过历史,现在南京大学任德语精英班的教师,再加上我本身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与约翰·拉贝故事的了解,使我有幸于2019年翻译了《拉贝日记》原创歌剧德语版本。

2019年4月初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尼克和同事常暄一起翻译完了《拉贝日记》歌剧德语版本,保障了歌剧按时在德国柏林、汉堡以及奥地利维也纳等地成功巡演。尼克回忆,在原版《拉贝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雨中,我的难民们相互依偎着挤在院子里,无言地注视着美丽得可怕的熊熊火焰。如果火焰蔓延到我们这里,这些最可怜的人们就没有出路了,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类似这样的话语,在12.13《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及家族与中国的友谊》的展览上也都可以看到,这些文字是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命运与共的见证。

“其实很多德国人并不知道拉贝”,谈起拉贝在德国人心中的印象时,尼克这样说道,“关于二战,很多德国人都不太关注在欧洲之外的一些战争;此外,二战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一段不太愿意提及的过往;而且拉贝回到德国之后,并没有遭到很公正的对待。”

对于尼克来说,翻译歌剧《拉贝日记》德语版本,也是希望像拉贝先生一样延续中德之间的友谊,去帮助一代代人正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拉贝日记》原创歌剧于去年7月赴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等地进行巡演,“剧本最后讲述和平,讲述爱的部分,是真正令人感动的地方。”

继续向西方讲述那段历史,创造更富同情心的未来

“约翰·拉贝离开南京后,没有再回到中国,尽管历史远去,记忆逐渐被消磨,但拉贝身上的正义和大爱,长存在历史的长河里,也从未被中国人民忘记。”尼克说,拉贝家族与中国的的紧密联系已经经历了四代人的传承,从约翰·拉贝到托马斯·拉贝,中德之间的友谊也一直在延续。

今年3月,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拉贝孙子托马斯·拉贝和家人急需的药物在德国已经停止生产。情急之下,他选择了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求助。当时的国际航运几近停运,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4月中旬,这批特殊的医药物资通过江苏包机捐赠到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并客服克服重重困难送到海德堡的拉贝家中。

这既是恩情的延续,也是所有向往和平之人的愿景。“拉贝是向往和平的人,我觉得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像拉贝先生一样,向往和平。”尼克谈到拉贝精神时说道。“最近我在关注一个词语‘集体创伤’,‘集体创伤’是指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他们以前经历过的比较痛苦的事情,然后使得整个民族,或者所有的人都会有一种创伤。最近我在学习,从自己的意识或身体里发现这种集体创伤后,在内心找到更多的和平。虽然我最近刚开始研究,但希望以后也会把‘和平’,以自己的理解,告诉更多的人。”

“阴暗最后,必有晴天。追求和平,命运与共,是约翰·拉贝在危难时刻的选择。在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启示着我们——只有构建更广泛的命运共同体,才能筑起保卫人类和平与安全之屏障。追求和平、命运与共,一起为创造一个更富同情心的未来而努力。”尼克说。

策划 孙庆

记者:付岩岩 罗雅丽(实习生)

标签:烛光;眼神;德语

责任编辑:刘慧

长江隧道;扩建工程;太仓
“江海号”盾构机新近组装完成的隧道管片,毫米级误差,滴水不漏,外国友人很是感慨,忍不住上手触摸。
大运河;江苏;比利时
当天,“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专题展览精彩亮相,此外,一系列精彩活动还将相继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
航站楼;淮安;涟水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房屋建筑总承包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商行;地方经济发展;金融业联合会
经过近两个月的角逐,最终平安银行南京分行以2∶0战胜江苏银行,获得冠军。
江苏;江苏省;青年体育
5月21日,2025 “一带一路”青年体育交流周(江苏)活动在无锡江阴拉开帷幕。
江苏;世博会;大阪府
以“携手美丽江苏,共创绿色未来”为主题的江苏周活动20日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开幕。
无锡;古镇;江南
4月21日,28位外籍青年在春雨里,踏入这诗画江南的景致,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无锡文化之旅。
职业技能;东盟国家;中文
活动为期10天,将围绕“中文+职业技能”主题,开设专题讲座、示范课程、企业参访以及文化体验等课程和活动。
经贸关系;美方;白皮书
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通话指明的方向,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江豚;视频;刘春
姜盟表示,这样的情景在他们以往的江豚调查观察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