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青春非遗”插上数字翅膀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钱嘉怡 贲腾   2023-06-15 08:16:00

“咔嚓——咔嚓——”近日,记者走进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几道闪光灯亮起。学院社团负责人、机电与交通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吴支恒手持相机,镜头对准蓝印花布上的纹样,摁下快门,照片同步上传至电脑,给蓝印花布纹样制作“数字档案”。

3年前,吴支恒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看到,一张土布经过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手法,幻化出颜色饱满、栩栩如生的各式纹样,吴支恒当场被“圈粉”。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与交通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吕灿灿介绍,学院大学生成立的公益社会组织——青春非遗,目前拥有在校大学生成员100多人,来自软件开发、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科技手段提取非遗纹样,形成大规模数据集,运用于时尚文创产品开发,游戏、动画等产品制作。

“核心技术是数字纹样提取。”社团指导老师于翔介绍,通过“机器视觉”软件识别传统纹样,原汁原味提取非遗纹样矢量图存入数据库,构建起国内首个蓝印花布纹样识别标准数据集。截至目前,青春非遗数据库已收录超过5万多张蓝印花布纹样,细分为动物、植物、中国神话传说等85个子类。

“青春非遗”既是大学生社团,也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初创企业,聘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倪沈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通派盆景蟠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华等担任导师。师生团队成功申报发明专利3项,编写蓝印花布著作5部,结题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申报软件保护10项。其中,一项专利成果转化转让给南通博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布匹和纹样识别。

“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平台,专门针对当前企业图案紧缺问题,以非遗原胚花型为特色,打造一个海量、无版权纠纷的图案交易网站。”软件开发顾问、社团指导老师张乐春透露,预计今年10月,域名为“南通非遗网”的网站调试通过后将上线,成为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平台。

标签:

责任编辑:胡朔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