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姚政宇 王梦然
漫长的岁月里,矿石恰似时间的使者,静静隐于大地深处,见证世界沧桑巨变。5月29日,一场汇聚全球精品矿物的“石城”盛宴——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矿物宝石化石博览会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全球数百名专家学者、矿商、收藏家齐聚一堂。
“哇,这也太壮观了吧!这真的是宝石做成的吗?”在青绿主题展区,一幅巨大的《千里江山图》引得观众连连惊呼。蓝宝石、孔雀石、绿东陵等数十种宝石、半宝石,以独特的质地和纹理共同构成这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卷。在这幅“画”的旁边,一株通体蓝绿色的“珊瑚树”同样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这株“树”重量达373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重的绿松石。
一件“馆藏级”宝石令人印象深刻,它就是“佩德内拉之王”。工作人员介绍,“佩德内拉之王”由碧玺、茶晶、摩根石和叶钠长石组成,有着罕见的峰状晶体,颜色鲜艳,晶体大、高光泽,整体看起来像一只手臂,因其非凡的造型被冠以“王”的称号。
步入9号展区,一座座巨型化石骨架竖立于此。发掘距今几千万年的化石,如何尽量保持完好?崇州天演博物馆馆长王小兵介绍,他们参与研发了一类可将化石与岩石安全分离的液体材料,岩质不同,适用的材料也有差别,“比如这座巨犀化石处于泥岩,我们便在发掘时使用‘纳米颗粒胶’确保其完整性。”
听完王小兵的介绍,一位国外化石收藏家对这种材料产生浓厚兴趣,用英语表达“想和你们合作”,随后又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对王小兵说“加个微信”。“有很多国外化石保护组织和机构向我们咨询。”王小兵自豪地说,很多化石保护性发掘项目都用到他们参与研发的产品。
以展为“媒”,以“会”为桥,全球矿石于此“争奇斗艳”。现场,各国参展商通过翻译软件交流合作、结交“矿友”。“我们需要这样的平台开拓更大的市场,去年首届南京矿博会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我们愿意在中国做生意!”德国慕尼黑矿宝石化石展负责人克里斯托弗说。记者了解到,首届南京矿博会现场交易额超10亿元人民币,达成意向交易额约50亿元,本次大会预计整体成交额将超100亿元。
在科普互动馆,江苏三叶草设计展览有限公司的“荧光矿物展”吸引不少观众。“全球已发现的6000多种矿物中,有200多种会在荧光照射下呈现缤纷色彩,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领域也有荧光矿物的身影。”企业负责人朱春林期待,通过展览向更多人科普荧光矿物的科学原理和价值。
“本次矿博会既是自然、生态之美的完美呈现,也是江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生动缩影。”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寿嘉华说。开幕式上,江苏有线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传伟表示,将致力把南京矿博会打造成适合国际传播的文化贸易产品、文化交流项目,扎实推进江苏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业内人士认为,不同于传统会展业的“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南京矿博会形成“人流、物流、商流”循环通道,走出一条“融入市场体系、谋求产品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发展”的产业创新之路。以“自然资源”为根基、以“科学精神”为指引、以“全民科普”为使命、以“开放互信”为愿景,南京矿博会将持续推动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国际合作共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