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以声音为媒,共筑爱国“祭忆”
来源:扬子晚报   2024-10-06 07:34:00

声音是记忆研究中的重要维度。今年国庆假期,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的观众,以声音为媒介,通过“祭忆之声”诵读、“爱国之声”艺术展演、“和平之声”情景音乐鉴赏等活动,共筑历史记忆。

接力诵读,让历史传播形成集体的力量。国庆期间,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休息区,在以纪念馆为主体的主流记忆情境中,《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选段的接力诵读活动,被赋予了仪式性和象征性寓意。紫金草志愿者和观众组成的接力诵读队伍,“微光成炬”,让历史传播形成一股集体的力量。

南京市钟英中学初二年级的12名学生,参与诵读了《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虽然已过去87年,但“南京孩子”的集体身份,仍将大屠杀期间的受助者与如今的他们连在一起,这种身份认同让他们在诵读活动中,责任感油然而生。

“00后”湖南长沙观众刘一凡,在诵读《拉贝日记》时激动到声音颤抖,“感谢拉贝先生,当年那么详细的记录,让我们今天读到这些文字,仍觉得往事历历在目。”内蒙古赤峰观众闫露深情诵读了《魏特琳日记》片段,“看到日记,情不自禁地沉浸到那种氛围中,想到那时的情景,悲从心中来。”

接力演奏,在爱国氛围中形成声音记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国庆期间,艺术展演志愿者以钢琴、小提琴独奏或合奏形式,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观众休息区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紫金草向阳生长》等歌曲。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四年级学生杭呈澍告诉记者:“每次在这里演奏,我都心存敬畏。我希望通过音乐,让大家置身在爱国的氛围中。”演奏小提琴的王老师说,希望把在纪念馆体会到的历史情感融入表演中,让观众通过观看演奏更好地形成声音记忆。

以声为媒,完成一次记忆实践。“渴望用蚕豆做早餐、蚕豆做午餐、蚕豆做晚餐……”教育专员带领观众一同聆听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为主题创作的《蚕豆歌》《感同身受》等。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子美外国语小学二(7)班学生尚晋瑶直言,回去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报国!”云南昆明观众李海萌和任汐表示:“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参与有声诵读等活动,更加生动、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将用奋斗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标签:日记;观众;蚕豆

责任编辑:秦春凤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