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南通:“足不出县”,享受三甲医院诊断服务
来源:新华日报   2024-11-13 10:42:00

□ 本报记者 张周楠 徐超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家住吕四港镇的58岁居民吴玉芳到启东市二院拍腰椎影片,下午3点不到,她就拿到南通市三院和启东市二院共同出具的鉴定报告。

“从我家到启东市二院只要10分钟,太方便了!”吴玉芳告诉记者,自己腰椎不好,几乎每个月都要重新拍片确认恢复情况,原来都是到三甲医院南通市三院拍片,路上一来一回就要3个小时,颠得吃不消。

吴玉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影像诊断服务,源于南通推进的一项改革。今年7月,南通市卫健委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方案》,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痛点,建设市级病理诊断、临床检验、影像诊断三大市级服务中心,分别由南通市肿瘤医院、市一院、市三院3家三甲医院承建。

10月8日,记者来到南通市三院影像中心,该院影像科副主任、南通市影像诊断服务中心主任张涛打开电脑中的“云图”影像平台介绍,基层医院拍摄的影像,会通过平台上传到南通市三院影像诊断中心数据库,通过“本院初查+中心复查确认”方式,两家医院医生共同电子签名,出具影像检测报告。“一般24小时内完成报告,急诊病人通过‘紧急处理’通道,3小时内可以拿到报告。”张涛说。

三甲医院的技术支持,为基层医院增添了充足“底气”。启东市二院影像中心主任陆卫坦言,碍于人手、技术等方面限制,过去遇到来拍心血管、乳腺等影像的患者,都推荐他们去大医院就诊,影像科全天接诊不到20人次。现在,日均接诊量达到约30人次,遇到疑难病症,还可请南通市三院专家团队远程会诊,免去患者奔波劳累。

一朵“云”,连起三甲医院和广大基层患者。10月8日晚7点半,承建南通市级病理诊断中心的南通市肿瘤医院病理科依旧灯火通明。“辛苦各位加班,把在手检测项目做完,特别是县区医院送来的活检,一定要尽快完成。”病理科副主任陈旭东一边为同事打气,一边告诉记者,30人的病理科,平均每天要检测的本院病理就有200多例。

指着机器中一份正在检测的样本,陈旭东介绍,这是10月4日通州区人民医院送来的,由于病情复杂,需要经过免疫组化、基因重排等多项检验才能出结果,整个流程需要3到4天。“基层医院送来的活检样品,大多是类似的疑难病症。据测算,像这样的对外会诊,科室一年要完成超千例。”

而依托市级病理诊断中心,南通市肿瘤医院将加速技术下沉。陈旭东说,将派出专业团队,帮助建设海安、如皋、如东、启东、通州、海门等县级病理诊断中心,市县联动,促进全市病理诊断服务同质化发展。“未来,我们也许不会再这么忙。”

在南通市一院,南通市临床检验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尾声。“设备、人员准备到位,物流系统、网络系统即将建成。”南通市临床检验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枰介绍,经南通市卫健委牵头,中心将首先向南通市区8家医院提供临床检验服务,运行稳定后逐渐将服务延伸至县区和乡镇。

“优质医疗服务市域共享,努力实现‘快速病理不出镇,一般病理不出县,疑难病理非必要不出市’。”南通市卫健委副主任刘拓介绍,通过“三大中心”整合医疗资源,南通将逐步推进病理诊断申请、诊断方法、诊断标准、诊断报告“四统一”,让基层群众享有更多健康福祉。

标签:南通市;病理;影像

责任编辑:冯晓丹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