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跨越5000多公里的青春对话
来源:新华日报   2025-04-10 10:04:00

□ 本报记者 程晓琳

伊犁新源县第一小学学生阿娜丽有个江苏的笔友:扬州市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学生石琋霖。在长达3年多的交流中,她们不光写信、互寄礼物,甚至还搞起了“阿娜丽—石琋霖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至今,江苏对口援伊前方指挥部和伊犁州教育局、团委、邮政公司共同组织苏伊两地青少年开展“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从最初两地122所学校、1万余名中小学生,到如今已有700余所学校、11.1万余名学生参与。仅去年一年,苏伊两地青少年就共寄书信20余万封。

当收到石琋霖寄来的扬州剪纸时,阿娜丽全家围坐在绣着克叶斯铁花纹的地毯上,像研究出土文物般对着薄如蝉翼的剪纸惊叹。阿娜丽爸爸还戴上了老花镜认真端详,“这可比给马修蹄铁还精细。”

去年,两家人搞了个“云端”见面。在视频通话中,阿娜丽穿着缀满银饰的盛装,一本正经地教扬州朋友用冬不拉弹奏《茉莉花》。而石琋霖爸爸展示的扬州评话,硬是被阿娜丽爸爸翻译成了“馕言文”,逗得两家人笑作一团。

他们还设想了许多未来可以开展的“云端”活动:春天直播“伊犁杏花雨VS扬州琼花雪”,夏天开启“草原星空夜话会”,谱出新的“草原茉莉协奏曲”。更让人期待的是,两家人正在策划“互换妈妈”特别行动:暑假期间石琋霖妈妈去草原学挤马奶,阿娜丽妈妈来扬州学包三丁包子。

学习生活、风土人情等,都成了苏伊两地青少年“笔端相聚”的话题。学生们的信件中除了真挚的文字,还有承载着创意与心意的绘画、家乡特色文创作品、学习用品,甚至还有象征着希望的薰衣草种子。

伊犁州邮政分公司整理发现,2024年,书信交友活动共收寄书信作品225388件,建立“一对一”笔友圈56347对,伊犁州313所、江苏395所学校参与其中,书信最远跨越祖国东西端5138公里。

就像阿娜丽爸爸常说的,“友谊的奶茶越煮越香,民族的情谊越处越浓。”不同文化的相遇不是“1+1=2”,而是像奶茶遇上绿茶,碰撞出回味无穷的清香。

标签:书信;两地青少年;伊犁州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