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第九届昆山创业周上捧回“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奖杯后,红馆旗袍主理人邓丽元的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在花桥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与东华大学团队筹划合作新工艺研发;忙完工作,带着从北京来的母亲到新晋网红打卡地千灯歇马桥喝一杯“村咖”;随后,赶赴海宁国际时装周与新锐设计师交流,汲取灵感。
“这份奖项沉甸甸的,传递着昆山对外来创业者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份有力的信任背书。今后无论是洽谈合作还是申请政策支持,我们的底气更足了!”邓丽元直言,没想到在今年的昆山创业周上,聚光灯不只投向产业科创人才,还聚焦在包括她在内的13位来自文化传承、数字文娱、乡村文旅、咖啡产业等7个门类的文创人才身上。
让文创人才站上“C位”,在敢为人先的昆山,人才的定义正不断被丰富。
作为一座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昆山既需要“硬科技”的引擎驱动,也需要“软实力”的文化滋养,“文创+科创”融合共生、多元人才交相辉映,方是创新活力之源。高端食品、时尚创意、消费医疗正作为未来的重要增长点,被重点布局。
从产业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出昆山的人才战略正经历着一场优化升级。目前,昆山人才资源总量达56.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82万人。而未来产业体系的构建,不仅会形成强大的“引才磁场”,还会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文化创意重塑城市气质。
从投身物联网领域,到跨界开设饮品店,再到挖掘昆曲、园林等本土元素进行文创IP设计,台青人才林芝羽的经历,便是昆山城市气质嬗变与人才生态优化的注脚。
今年是这位90后台湾姑娘在昆山扎根的第十年。5月,得知昆山与云南咖啡开展深度合作后,她计划融合云南咖啡豆、生态文旅、数字艺术设计等在地资源,孵化新的IP。“我的事业转型,某种程度上是一路跟着昆山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步伐在走。”谈及今年的新布局,林芝羽说,“昆山咖啡产业让这座城市的质感变得柔软了起来,由此我也萌生了探索‘咖啡+’文化的想法,以文化和创意赋予昆山咖啡产业新内涵。”
昆山深谙,在夯实住房、教育、医疗等安居保障的同时,更需要以“咖啡+”文化、乡村主理人等元素为切口,推动产业科创联动、文创科创互促,力争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县域标杆。
这种对人才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真诚回应,在青年人才社区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就在7月20日,昆山青年人才社区建设推进会在张浦镇尚明甸村举行,2090套高品质青年人才公寓当天投用,将人才服务链条延伸至“生活—创业—社交”全周期。
“生活—创业—社交”全周期如何实现?作为青年人才社区运营商,漫柏集团总裁韩富贵认为,青年选择一座城市,已超越了简单的功能性需求,转而追求更高维度的情绪价值、社交归属和成长空间。这种对人才生活品质和社交需求的“投资”,回报往往无法估量。
从昆山长江南路驶入尚明甸路,水上运动中心、露营基地、咖啡馆、餐厅、书屋、民宿、“乡野硅谷”科创之家等运动、休闲、创业空间、载体“点缀”在村内,而人才公寓就被“环抱”其间。
“每天都像度假一样。这里不仅有充满活力的科创载体,走出家门便可以露营,和朋友在稻田边喝杯咖啡。不管是聊天还是谈工作,都非常惬意。”已入住人才社区两个多月的中科钙钛(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任贵玲坦言,昆山这种“工作在城市乡镇、生活在田园乡村”的诗意栖居氛围,让她“来了就不想走”。据统计,昆山累计建设覆盖所有区镇的人才公寓项目44个、16460套。
以此为基,昆山将人才社区建设作为引才的先导工程、留才的基础工程、聚才的品牌工程,进一步融入咖啡美食、运动健身、社交娱乐等配套资源,打造契合人才需求、激发创新活力的品质空间,构建“楼上安居生活、楼下创新创业”的生态闭环。
“昆山对人才的服务只有升级版,没有终结版!”昆山市委书记陈丽艳表示,昆山将把更多服务阵地建在人才身边,让大家畅享创意工作、尽享诗意生活,让更多青年把昆山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托付一生的城市。
如今,昆山独特的城市魅力,已成为招才引智的闪亮名片。这座始终立于潮头的县域标杆,正以对“文创+科创”多元人才的包容并蓄和对人才生态的精耕细作,持续勾勒“城以才兴、才以城长”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