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主题活动 > 宅家阅江苏 > 阅江苏
宅家阅江苏|东林风骨千古名
来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0-08-24 09:39:00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顾宪成所撰的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依然悬挂在这座书院的依庸堂内。这副对联流传数百年,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挥去的政治文化情结,成为以时代、国家、民族大义检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试金石。《东林书院》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从发展沿革、教学管理、历代先贤、书院建筑等方面对东林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又全面的介绍,以便读者从中清晰地了解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因东林书院使一生的事业走向辉煌,东林书院也因他的出现名满天下。东林书院复兴后,顾宪成参照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 ,并加以适当引申而拟订了《东林会约》 。— —本篇图文摘自《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所撰的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依然悬挂在这座书院的依庸堂内。这副对联流传数百年,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挥去的政治文化情结,成为以时代、国家、民族大义检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试金石。

一副名联,一群知识分子,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造就了一座千古流芳的书院——东林书院。

本期宅家阅江苏为您推荐的是由陆阳著的《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自然风光旖旎,环境幽雅,人文积淀厚重。由北宋名儒杨时初创,是理学“南渡”的重要桥梁,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后期,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复兴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同时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张革除积弊,振兴吏治,产生了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

查看本书目录

《东林书院》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从发展沿革、教学管理、历代先贤、书院建筑等方面对东林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又全面的介绍,以便读者从中清晰地了解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东林春秋

东林书院全景

在东林书院的院志上,最早出现的一个名字,并不是后来名噪华夏的东林学者当中的任何一位,而是杨时。杨时(1053—1135), 生于南剑西镛州(今福建将乐)龙池团,原字行可,后改为中立,号龟山,故被尊称为龟山先生。由于杨时先前在多地任职,有经邦济世的体验,早年曾受学于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兄弟,所以深得理学真谛,因此讲学深透,真正达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特别受到弟子的欢迎。后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 于是他就创建了东林书院。

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麓,创建于东晋太元九年(384),是我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江南地区重要佛教文化活动中心之一。杨时在游历东林寺时,作有《东林道上闲步》诗三首。其中第一首就是上面所引内容。第二首曰:“百年陈迹水溶溶,尚忆高人寄此中。晋代衣冠谁复在?虎溪长有白莲风。”第三首曰:“碧眼庞眉老比丘,云根高卧语难酬。萧然丈室无人问,一炷庐峰顶上浮。”上述三首诗,提到了庐山五老峰、东林寺前虎溪以及东林寺历史、白莲社旧事等。由此观之,杨时为书院取名“东林”,并非单纯出于“爱庐山东林之胜”,更主要是执意继承和发扬白莲社之风,聚徒讲学,继承和传播二程学说。由于杨时号龟山,所以书院也被称为“龟山书院”。

1910年的东林书院

儒学为国学,古今尽知。而儒学到了宋代,便发展成为儒、道、佛互相渗透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程朱理学。在理学思想的传播上,东林书院是一座举足轻重的桥梁,而杨时便是这座桥梁的建造者。杨早年受业于程颢、程颐,学成后在无锡讲学,后又南下福建讲学数十年,把二程理学传入南方,开创理学的“道南系”。作为播火者杨时功不可没,因此,又被尊为“南渡大师”“闽学鼻祖”,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杨时画像

顾宪成画像

杨时走后,东林书院经历了近500年的荒废和寂寞, 其间一度成为僧寺所在。直到明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一位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的学人的出现。他就是顾宪成,“断头政治”时代的落魄者,试图用“讲学”这种方式来对“大黑暗时代”行使“舆论监督” 的观察家。他因东林书院使一生的事业走向辉煌,东林书院也因他的出现名满天下。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 号泾阳,无锡县泾里(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张泾)人。他极力兴复宋明理学,立志将儒家学说重新归置到对习经、研经、传经的正轨之上。在他的带领下,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较多,内容丰富,天下响应。每年一次的大会有时多至千人,不大的书院竟成了当时国内人文荟萃的重要会区。如此,东林书院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道南祠

而好景不长,他们在瞄准庙堂高处,针对时弊,提出了“利国”“益民”的改良建议和设想的同时,也成了一些朝中官宦的眼中钉。在顾宪成死后的10年中,面对日被构陷、锋镝纷起的东林书院,主持者高攀龙矢志不渝,艰难前行。然而,在魏忠贤带领的阉党残忍地反扑下,大量书院文人被捕入狱,惨死狱中。天启六年(1626)二月,阉党再兴冤狱,派缇骑逮捕高攀龙、周顺昌等7人。高攀龙闻讯后,于三月十六日晚留下遗书,从容自沉。大雅委地,斯文倾圮。同年五月,经过22年讲学风雨沧桑的东林书院,除道南祠外被全部拆毁。

自顾宪成、高攀龙重建东林书院,到清末历时270余年,会众讲学之风历代承继,延续不断,在中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堪称壮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林学院转制改为高等小学堂“东林学堂”,这是无锡地区最早兴办的新式学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历史古迹的保护。目前,东林书院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林会约

东林学者群像

东林书院复兴后,顾宪成参照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并加以适当引申而拟订了《东林会约》。《东林会约》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开列孔子、颜渊、曾参、子思、孟子为学的要旨,作为儒者入门正心的准则,要求从学者不断进取,有志于学,肩负起在当世恢复儒家传统道德的重任。

其次,罗列“修身”“接物”“处事”等修炼内容,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纲,而尤重笃行,强调学的结果最终要归于行动。

第三,拟定了“饬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损” 几项具体内容。这是《东林会约》的主体内容,反映了东林书院当时讲学的教育指导思想与时代特征。

概括说来,《东林会约》总的精神,就是要求学者遵照朱熹白鹿洞教条要旨,胸怀大志,诚意从学,做到讲与行一致,使讲学不图虚名,而为国家社会育人;并广泛联系同志,从严要求,互相探讨,达到增加闻见、整肃风习的作用。

顾宪成说:“愚所条具,大都就白鹿洞规引而申之耳,非能有以益也。”但《东林会约》内容与《白鹿洞教条》比较起来,显得更为具体、详备。应该说,《东林会约》是目前所见古代书院所拟会规中较为完备者。

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适应时代、社会和学者们的共同需要兴盛起来的。讲学活动除严寒酷暑外,都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绅的分散游学形式变成了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讲会跨出书院,同社会上的学术活动相结合,学者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不收学费,只要愿意,均可参加。讲授形式十分灵活,除由主讲者先说“四书”一章外,有问题就进行集体讨论研究,采取答辩方式。这样一来,东林讲会俨然成为无锡乃至江南地区盛极一时的学术活动中心,并成为周边关中、江右、徽州书院的楷模。

书院揽胜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人民路苏家弄内,解放东路867号,坐北朝南。综观全院,石坊高耸,粉墙黛瓦,花木扶疏, 碧水滢滢,实乃“藏修息游,砥砺文行”的读书讲学理想场所。书院整体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同时兼顾书院的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分区明确、排列有序。

道南祠

01书院大门

东林书院大门

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计三楹,榜曰“东林书院”。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1994年重建于此。原悬门联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诗曰:“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 难以再得。明代书院修复,重开讲事,故曰“此日今还在”。

另外,杨时南归时,得到“吾道南矣”的赞誉,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这副门联早已毁失,现联由无锡籍物理学家钱伟长重新书写。文人联句,由理科巨才题写,别有一番深意。

02石牌坊

“东林旧迹”坊额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称马头牌坊,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它位于书院中轴线的导入部位,起到了烘托整个建筑的作用,使书院其他建筑显得庄重而古朴。天启六年(1626),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清康熙年间改建木坊。

“后学津梁”坊额

乾隆五年(1740)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石坊, 至今有200多年历史,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是件完美的石构建筑珍品。

03东林精舍

东林精舍

此处原为东林书院内大门,又称为“仪门”。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明崇祯二年(1629),吴桂森重建此门,并题颜曰“东林精舍”。精舍即指学舍。现存“东林精舍”“洛闽中枢”砖雕门额,均系清乾隆初年遗物,是书院纪念建筑的历史见证。

“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之学,因二程兄弟为河南洛阳人;“闽”指朱熹之学,因朱氏出生于福建。“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在东林精舍的外面游廊下,还挂着一些木刻版画,大致有“书院创建”“明代复兴”“东林气节”等几个主题。

《东林党人榜》和《东林朋党录》

其中令人触目惊心的有两方版刻:一个是“东林党人榜”,上面刻有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熊廷弼、孙承宗等309人的名字,下面是一行小字:“以上诸公,生者削籍,死者追夺,已经削夺者禁锢。”还有一个是“东林朋党录”,上面是赵南星、钱谦益等94个人的名字,几乎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已处”或者“降级”“回籍”等字样。虽然过了400多年,今天读来仍不免让人心惊。

04依庸堂

依庸堂

依庸堂是书院的主体建筑,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天启五年(1625)被拆毁,崇祯二年(1629)修复,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再次修葺。“依庸”,即依乎《中庸》之意,“庸义有二:庸者,恒也,有久而不衰之意;又平也,有适中之意”, 即强调并发挥儒学经典中《中庸》的思想宗旨。

当年,各地赴会学者,在大会开讲之前,都齐集此堂, 客东主西,以年龄为序,分班排列,相互对揖交拜,举行讲学仪礼,场面热烈隆重。

明代时期,东林书院不但成为全国政治目光的焦点, 同时也成为东林士人心目中的圣地,士子们一时竟以“躬登丽泽之堂,入依庸之室”为荣。现此堂内仍保存有明代《依庸堂记》碑刻原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的对联,没有诸如“鲲鹏”“鸿鹄”之类的愿望和抱负,有的只是一种对“风雨”“家国”的“入耳”和“关心”,但却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开阔心境、崇高境界和浩然气魄, 大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的大家之风范。

如今,让我们再一次跨进东林书院的大门,去聆听依然飘荡在上空的琅琅书声,探寻那些青衫白袖的士子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飘逸背影,瞻仰那副流传至今、并将永垂史册的著名对联,感受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用信仰和热血挥洒而成的气象魂魄……

——本篇图文摘自《东林书院》

“符号江苏”系列 

“符号江苏·口袋本”系列意在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涵,凸显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

标签:东林;书院;讲学

责任编辑:刘慧

江苏省;小剧场;民营企业
过去一年,江苏省的代表委员们认真履职,用行动诠释担当,以实干践行使命。
互动;网民;小红书
希望这样美好的故事越来越多,让“读懂中国”成为一场双向奔赴。
昆山;张浦镇;启德
1月15日,苏州昆山张浦镇举办“携手同行 共谱新篇”2025昆山德国工业园外资企业迎新春活动,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浓厚氛围。
宁工享•职工;职工食堂;食堂
南京市总工会将通过建设“宁工享”职工食堂,重点打造“食堂+讲堂”,推动“知”“食”共享。
民生实事;聚焦;民生
今年民生实事项目牵头单位共涉及21个部门,其中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 、省委金融办、省商务厅等部门为首次参与。
封底;浇筑;隔舱
1月11日,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南锚碇隔舱封底施工完美收官,标志着南锚碇施工全面进入“看得见、摸得着”的干作业新阶段。
文蛤;青虾;龙虾
全省特色水产养殖面积占比超80%,特色水产养殖产值超1000亿元。
lng;储罐;LNG储罐
标志着我国首座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一次性投用成功。
技师;技能人才;学徒工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培育更多江苏工匠!
宁镇;南京;协同
如何把“一群城市”变成“一个城市群”,用更加紧密的“一手牵”澎湃出更强劲的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