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两会,“数字经济”成为亮眼的关键词,如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为江苏转型发展提供关键增量,成为代表委员会场内外热议的话题。1月21日,省人大代表、常州市天宁区委书记许小波和省人大代表、无锡朝阳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君君走进演播室,分享“数字产业化”着力点,畅谈“产业数字化”新实践,为江苏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建言献策。
主持人: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4.4万亿元,据初步预算,2021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为10.3%左右,居全国前列。如何理解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它对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起到怎样的作用?
许小波: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对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数字经济本身就是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用软件都属于数字产业的范畴。其次,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赋能传统产业,通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企业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此外,数字经济还能够起到平台作用,让更多产业深度结合起来。
张君君: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在推动降本增效、畅通经济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商贸流通行业,数字经济最首要的作用就是畅通消费堵点,激发消费潜能。企业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深度挖掘、研究和分析消费需求,更快速、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从而降低供需之间的错配问题,减少供需之间的堵点,激发消费潜能。
数字经济另一个作用是减少消费时空制约,创造更大的消费市场。比如服务业,借助数字技术,逐渐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展了消费的场景和领域,一名服务人员往往可以同时为多位消费者提供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服务业的效率。
主持人:推进“数字产业化”,用好“数据”这一关键资源,难点在哪,如何破题?
许小波: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具有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双重属性”。我认为,在数据资源的使用上,目前还存在三个难点:首先是数据落地难,数据资源参与的主体多、权利关系复杂,采集难度大、成本高。其次是数据应用难,目前的数据使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部分企业缺少系统的整合开发,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有数不能用、有数不敢用、有数不会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此外是数据保护难,当前开放数据标准不一,互为壁垒,也是因为存在泄密风险,数据使用往往只在单个主体间流动,难以实现大范围共享。
推动数据更好地流通、使用,我认为地方政府应主动担当。首先要加快培育要素市场,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立法,鼓励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等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减少数据要素交易成本,加大社会数据交易总量;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更为丰富的智能感知系统;还要持续壮大数字产业,超前布局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前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新型显示、封装测试等高端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外,要强化数据要素保护,研究完善数据要素的产权性质,推动建立数据要素的分类、保护和审查制度,确保数据安全风险总体可控。
张君君:在我看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亟需在培育龙头企业、打破信息壁垒,攻克关键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我建议,要完善体制机制,畅通数据流动与使用渠道;还要加强数据平台建设,汇聚丰富大数据;另外要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主持人:聚焦“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都有哪些实践探索,今年将如何筹划相关工作?
许小波:从2015年起,天宁区就主动抢抓发展风口,超前布局数字经济,经过6年多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壮大数字经济,我们有需求,也有基础,更有底气。
我们有庞大的企业需求,天宁区拥有700多亿的工业底盘,但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的问题一直存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十分迫切。我们有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先后引进了航天云网等行业标杆企业20余家,集聚上下游生态链企业400家、纳税销售突破500亿元。我们有一批高能级平台,是国家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地区,拥有全市唯一的数字经济集聚区,航天云网、海尔卡奥斯两大工业互联网国家级双跨平台齐聚天宁,支撑数字化发展的优势非常显著。我们有优质的发展载体,建成了云制造先导中心等一批优质载体,总面积将近300万平方米,当前还在建设5G科创中心、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基地,为各类企业入驻提供广阔空间。我们有良好的服务生态,发布了100亿规模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明确了企业“智改数转”的奖励标准,布局了一批数字基础设施和典型应用场景。
天宁将以更大的信心推动“数字赋能”,重点解决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速“智改数转”。还将以更大的决心促进数字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依托产业大脑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加大低效用地腾退和存量用地盘活力度,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为实体经济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张君君:“数字化”为我们这样的农贸传统企业插上了发展的翅膀。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改造,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效能逐步提升,我们搭建的数据平台,实现了更多有效、优质的“连接”——各类数据可视化、可量化、可优化,商户信息、交易数据、物流人员以及车辆流动数据全程可追溯,全环节确保食品安全。
今年,我们将打造绿色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管理体系,用足用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各种“数字技术”,并放大直播电商的体量,真正实现人、货、场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