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新征程,一起向未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的口号则是“最近的未来”。这一宣传语背后,是新区成立以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速,是86位两院院士云集于此创新创业,1万多名归国人才的热情奔赴……江北这片热土,正成为众多创新创业者的梦想之地。
1月22日,省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省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北群走进演播室,围绕“创新驱动新区发展”的话题,介绍了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人才招引激活新区生态的最新实践。
主持人:南京正在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江北新区提出打造创新策源地。我们想知道,江北新区重点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哪些效果?
罗群:国家级江北新区从获批之日起,我们就确定了自主创新先导区的目标。把江北新区打造成创新策源地,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打造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我们建设了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如剑桥创新中心、中欧创新中心、互联网创新中心、EDA创新中心、光电创新中心、新金融创新中心,以及脑科学和类脑智能创新中心等。二是建设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服务五星级的园区。三是精准做好一系列政策支持。四是围绕产城融合开展合作和建设,让更多的人才留在江北新区。
目前,常年在江北工作3个月以上的两院院士有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3位,正在江北就业创业的归国留学生有1万多名。2021年江北新区GDP增速预计达到14%以上。
主持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江北新区,李校长您觉得抓创新给这里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北群:过去的几年是江北发展最快的几年。最让人感到振奋的,是人的变化。江北新区用新的体制激发了干部职工的活力,我能够感受到从政府机关到基层一线,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创新生态,生态的良性变化又推动了高端人才的集聚。今天的江北可以说是名家云集、高端人才汇聚。
我们学校也是创新生态的受益者。江北新区成立的那一年,学校的国家级人才不到10人。现在,我们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的人才已经超过130人。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江北新区在招揽人才上下了很大力气。请问江北新区现在最缺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实现人尽其才?
罗群: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能够拥有人才,就有希望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聚焦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建设,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和新金融这三个方面的人才,是我们产业层面稀缺的人才。
但是,吸引人才不能只靠“一个政策”“一张嘴”。为了让优秀人才宜居宜业,我们精心打造城市的软硬件环境。江北新区以打造五星级园区为目标,生活社区也要按照星级化标准来建设,用温馨的服务、高质量的配套做好人才服务。
李北群:围绕着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发展方向,我们推荐了一批城市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这其中,有多位海外归来的院士,也有加盟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又经过二次举荐到江北新区创业的人才。
主持人:实现政产学研合作,是各地着力破解的难题。江北新区在校地融合方面合作紧密,两位嘉宾觉得,在这样的合作中,政府和学校分别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罗群:江北大道沿线集中了南信大、东大和南大的二级学院、铁路学院、南工大、南审大等院校。江北新区围绕着这条大道打造了一个创新带。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个关键节点,我们围绕着大学的学科特色,打造环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了中国气象谷。这样既能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又让老师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我们跟南信大还联合推出人才“双聘制”,是省内首创。我们把更多海内外的顶尖人才,不光引进到江北新区,也引进到高校里,让这里的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李北群:在校地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是地方人才的供给方,我们现在每年在江苏的招生比例超过50%,在江苏就业的学生达70%,在南京就业的有40%。另一方面,江北新区的产业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高端就业场景,大学生也是江北新区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打造中国气象谷,就是把创新要素中政府的作为、企业对市场的敏锐性,以及大学的学科优势相互融合在一起,打通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
主持人:最后,请两位嘉宾展望一下,通过坚持抓创新、引人才,未来五年,江北新区会变成什么样?
罗群:未来五年,江北新区的科创森林将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人才会来到江北新区成就梦想。让江北新区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创新创业之地,这是我们要持续奋斗的目标。
李北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以气象学科为优势学科的高校,气象学科现在是国内第一,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做世界第一。我希望学校能够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希望我们学校的一流学科和中国气象谷的产业交相辉映,推动江北新区成为世界气象产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