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于11月24日至27日召开。22日下午,记者在代表团驻地看到了地层古生物学家、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作为第二次来参加省党代会的党代表,他简单的双肩包里,装满了这五年他对于江苏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思考。
面对“卡脖子”难题,科研人员肩负重任
“过去五年,我们国家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遇到的种种困难也给我们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感受到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沈树忠院士说,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实现学术报国才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沈树忠是世界知名的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曾荣获地层学国际最高奖。这么多年来,他就像一枚“金钉子”,深深扎根在学术的岩层中。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沈树忠告诉记者,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进步迅速,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真正的原始创新工作需要长期的积淀,这也是我国目前创新成果较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希望未来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激发创新源头活水。
五年来,对标国家实验室,江苏相继成立三大实验室和云龙湖实验室等,目的就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这让我看到了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强省,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期待他们能产生重磅科技成果,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
沈树忠说,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而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基础研究要想走到世界前沿,必须营造和建立能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沈树忠说,对于青年人才,要想方设法创新机制,去掉那些不必要“帽子”的束缚,让他们的科技创新动力不仅仅是追求“帽子”,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沉下心来搞科研。
推进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建设
这次参会,沈树忠还带了一个任务。“我想大力‘宣传’一下正在建设的苏州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沈树忠介绍,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意义重大,这也是未来五到十年,他将持续参与推进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力争在江苏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中心。
记者了解到,“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项目研究团队的一项成果——用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已入选了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沈树忠告诉记者,地球诞生至今已经45亿年,人类目前已经获得非常多的关于的物质演化数据,这些地球科学数据面广、量大、用途多,且分布在世界各地。“未来,大数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战略资源,这一建在苏州昆山的大数据中心,有望成为未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地,通过整合全球地球演化数据,共享全球地学知识,识别全球资源与能源矿产宏观分布规律,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变革。”沈树忠说,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的建成,还将形成“虹吸效应”,云集一大批顶尖的地球科学家、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使苏州昆山成为未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