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各地开展主题公益活动,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近年来,江苏分区分类开展生态空间修复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美丽江苏建设筑牢生态基底。
【各地开展主题公益活动】
22日,江苏各地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引导全社会珍爱地球。省自然资源厅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开展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并进行健步走户外宣传活动,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意识、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等。淮安、盐城盐都等地的学校开启了特色课堂。盐城东进路初级中学地理教室内,老师利用地形沙盘和日、月、地运行仪,演示地球地貌的形成和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淮安市关天培小学上周刚卖出一批塑料瓶,总金额为781元,这些塑料瓶是全校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分类回收攒出来的。据了解,该校在2019年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并用每周统一回收物品换来的资金,资助有需要的人。
淮安市关天培小学一年级学生王安琪说:“周末去体育馆那些地方捡一捡,星期一会把周末捡的瓶子带到学校去。”
长江沿岸的一些地区还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句容下蜀镇分批次向长江投放鲢鱼、花鲢、草鱼、鲫鱼等50万尾鱼苗,促进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保护修复 持续筑牢“美丽江苏”绿色本底】
位于扬州市北湖湿地的“邵伯湖西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江苏首个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子项目。这里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的源头区,也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
扬州市民说:“就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下班来这边散散步也特别好,整个人的心情也就放松下来了。”
近年来,江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730.35万亩,出台管理办法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06%和64.3%。近五年,江苏还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417万亩、矿山治理9.15万亩、海岸线修复超300公里、湿地修复32万亩。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生物物种数更新到6903种。绿色,正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