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南京鼓楼区颐和路社区工作人员和省人防办党员志愿者带领小学生,看望慰问89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女兵解修伦,聆听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作战故事。 通讯员 范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祝东秀邹伟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纪念日。
1950年,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出国作战的第一次战役,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也同步在国内展开,南京人民也为之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0月24日,记者专访了《南京抗美援朝运动》副主编、南京市委党史办原调研员肖振才。
掀起热潮南京有95万人在和平宣言上签名
1950年,南京为中央直辖市,社会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和摧残,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经济十分薄弱。稳定物价、开展社会改造、恢复工农业生产的任务十分繁重。这期间,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先后11次派飞机对南京电厂、水厂等重要设施和居民住宅进行轰炸,炸死炸伤300多人。为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世界和平,南京市委结合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运动,在困难的条件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
5月20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朝鲜运动委员会南京分会成立,7月21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南京分会成立。从7月23日起,南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周”活动。11月4日,两个南京分会合并,成立了南京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朝鲜运动委员会,简称“南京抗美援朝分会”。“当时的7城区6郊区、街道及5县都相应成立抗美援朝分(支)会或抗美援朝宣传委员会。”肖振才说。
为提高人民群众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抗美援朝的意义,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联系实际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南京分会成立大会通过了“告人民和平书”后,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爱国热情高涨,社会各界纷纷在《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上签名,很快形成了热潮。肖振才介绍,“到9月29日,全市有95万人在和平宣言上签了名。”
全民募捐南京人民捐出可购30架战斗机的钱
“自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军烈属》号召(即‘六一’号召)后,全市许多单位和个人自发地签订了爱国公约,或制订年度抗美援朝计划。短短4个月,全市有80%以上的个人签订了爱国公约,这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肖振才说。
全市开展了以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为主的抗美援朝运动,南京抗美援朝分会提出“春节少吃一斤肉,平时少吸一包烟”的具体口号。肖振才介绍,“这期间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比如一位妇女主动将自己心爱的定情物3钱重的金戒指捐出,工商界群众结合增产节约活动开展爱国捐献劳动日活动,南京永利铔厂等一些企事业单位认捐飞机、大炮等。甚至少年儿童也开展了收集废铜、废铁活动的募捐活动。”
据介绍,截至1952年4月30日,全市各界人民捐献武器款总数为人民币455.6亿元,“若以15亿元购买1架战斗机计算,可购战斗机30架。”肖振才说。
照顾军属组织开展群众性优抚工作
为解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顾之忧”,1951年6月,南京市抗美援朝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群众性优抚工作的实施方案》,号召全市人民切实照顾军属生活。在这一号召下,南京市各区(县)相继建立了群众性的拥军优属委员会,各乡镇和有关单位也建立了军属委员会或军属小组,组织烈军属参加生产就业、就职。
肖振才介绍,“当时在农村地区,还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情况,及时组织烈军属开展生产自救。例如替缺乏劳动力的烈军属代耕土地和收割庄稼,并帮助困难户解决种子、化肥、农具等生产资料,做到‘不使烈军属荒芜一亩地’。”
据史料统计,1953年,经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介绍职业、帮助就业的烈属、军属、革命伤残、转业军人达3783人。运用军属生产盈利及社会优抚金3.29亿元,开办了织布、碾米、制酱油等40余个加工型军属生产企业,先后安排了544名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就业。
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运动,前所未有的政治动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热爱和平、勇于奉献的不朽诗篇,同时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积累了经验、增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