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泽国、钟灵毓秀,水波潋滟、垛上花开。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北缘的兴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过去40多年的飞速发展进程中,这座城市连续跻身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市、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市、中国工业百强市行列。而它已有2300多年之久的建城史。
12月16日,中国政府网刊登《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批复中提到,兴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缤纷多彩、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意味着,兴化成为继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徐州市、镇江市、淮安区、无锡市、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常熟市、宜兴市、高邮市之后,江苏省第1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兴化凭什么脱颖而出
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古称“昭阳”“楚水”,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苏中水乡”“江淮腹地”的美誉。其三分绿水、七分沃土和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合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4000年的人类生存史及两千多年的人文开发史,孕育了兴化钟灵毓秀的古韵今风;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集中连片的历史建筑,风貌鲜明的传统村落、璀璨夺目的非遗特色,成为兴化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
有关专家向新江苏记者介绍,在漫长的地质变迁和人地互动中,兴化孕育出了独具里下河特色的农耕方式和聚落系统——垛田。在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兴化先民创造出来的垛田奇迹,造就了这一极具里下河特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历史研究价值不言而喻。2014年,兴化垛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为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兴化对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的保护也很重视,经调研挖掘整理,建立“国家—省”两级传统村落储备库。同时发布《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探索“协商共建共治共享”村落保护模式。目前兴化已有历史文化街区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传统村落23个,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不可移动文物119处,历史建筑1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
历史上,兴化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据《名胜志》载:伪吴武义年中置今县,言将振兴其教化也;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年)析海陵地置兴化县,取兴盛教化之意。兴化历史上涌现出“两令三相”(范仲淹、魏源,高穀、李春芳、吴甡)、郑板桥、施耐庵、刘熙载等。从南宋至清末,兴化先后走出了262名举人、105名进士、1名状元。
新中国成立后,兴化又走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得主毕飞宇,国际象棋棋后侯逸凡等杰出代表。在一代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诞生了“里下河文学现象”“中国小说之乡”“中国文学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兴化人民不断探索奋斗、开拓创新,产出了近全国2‰的粮食,淡水产品总量连续33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级之首,每年可为全国每个家庭供应2只大闸蟹。2023年4月,兴化在全国72个创建县(市)中综合考评位列第一,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这与兴化带有首创精神的浓厚历史文化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勤劳聪慧的兴化先民在与水搏斗、与水共生过程中,逐渐培育了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而得益于兴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独特传统文化,这种敢为人先的品格和“首创”文化基因,在一部部文学创作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也为兴化不同时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兴化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文化发展水平往往预示着经济成长潜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实践中,像苏州、杭州等文化名城走在经济前列,从文化主体性来看,就是文化以其独有的精神价值、富有的艺术价值、特有的功能价值,支持和推动了城市发展。
从古老的遗址到迷人的景区,从美味的美食到古朴的街区,从精湛的非遗到杰出的名人,每一个元素都相互交织、相互辉映,共同编织出兴化这座城市独特而绚丽的历史文化画卷。
“名城”创建看兴化如何给力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从行政区划看,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县”或“区”。
此前,江苏省已有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徐州市、镇江市、淮安区、无锡市、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常熟市、宜兴市、高邮市13城入选。兴化此次入选,无疑让素有“板桥故里、水浒摇篮、生态水乡、千垛花海”之称的兴化,再添重要的崭新名片。
“十年磨一剑,太不容易了!”申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高春丽,得知消息后既激动又感慨。早在2014年,兴化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成立以宣传部牵头、文广旅局等部门参加的申报领导小组。
2015年,新年刚过,兴化市委、市政府即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动员大会,明确遵循“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理念,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
围绕有一张长期保护古城风貌的权威规划、一组保留生存生活状态的历史文化街区、一批保管有序使用合理的文物古迹、一系列活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套保护文化名城的法规性文件、一种保护文化名城的机制与氛围“六个一”的要求,兴化市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努力把兴化建成既有深刻内涵又有时代品位的文化名城。具体来看——
兴化市设置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求,保护对象线上“建档”,线下“挂牌”;建立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诉讼工作站,并在沙沟、垛田、蒋庄遗址等地点设置公益诉讼保护点,强化司法保护力度,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金口碑”;此外,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研究、保护、活化利用等方面职能的基础上,兴化持续拓展蒋庄、影山头、草堰港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路径,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赋能增效。
“这么多年来,兴化着重就地域特殊的文化价值,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高春丽介绍,兴化将珍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继续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兴化故事。
据介绍,入选历史文化名城后,兴化将科学统筹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兴化故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