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双博馆大厅中按照“双人首蛇身木俑”等比例放大制作的大型雕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因而在民间也象征着智慧、顺利、长寿、吉祥。
在扬州几大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与蛇有关的珍贵文物。它们宛如历史长河中灵动的身影,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乙巳蛇年,鳞动春归。我们一起打卡博物馆,寻觅“灵蛇仙踪”。
地点 扬州双博馆
双人首蛇身木俑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对兄妹,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创世神。他们通常被描绘为人面蛇身的形象,在一些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中,伏羲和女娲的形象经常出现。
走进扬州双博馆大厅,迎面就可以看到一个大型雕塑——“双人首蛇身木俑”,该雕塑是根据扬州出土的一件五代十国时期木雕文物按比例放大制作的,木俑的双首寓意“双博”,是双博馆的馆标。扬州双博馆由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两馆组成,正如伏羲女娲,双生相惜。
在《广陵潮——扬州城市故事》展厅中,记者找到了这件木雕“双人首蛇身木俑”。据了解,1975年4月“双人首蛇身木俑”出土于杨庙殷湖村蔡庄寻阳公主墓。寻阳公主杨氏(890—927),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太祖杨行密之女,其墓出土了大批木制随葬品。“双人首蛇身木俑”造型独特,高23.8厘米,两端为人首,两个蛇身组成“O”字形,两颈相交,人首分别望向左右,人首双目垂闭、表情安详。木俑的身体部分,犹如交缠在一起的蛇一般,呈圈状竖立。蛇身下还有木质的托架,整件木俑呈现出既简洁大方又深邃肃穆的随葬品风格。
地点 隋炀帝陵博物馆
灰陶双人首蛇身俑
在隋炀帝陵博物馆内,也可以看到“双人首蛇身俑”,但其并不是木质的,而是灰陶的。
灰陶双人 首蛇身俑。 孔生 摄
2013年在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从墓中清理出了这件“灰陶双人首蛇身俑”。2014年4月,在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扬州举办了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灰陶双人首蛇身俑”引发广泛关注。与扬州双博馆中“双人首蛇身木俑”相比,这件“灰陶双人首蛇身俑”的造型不一样,双人并没交缠而立,而是面对面,双手撑在地上,身体向上卷起,蛇身将他们连接在一起。
考古专家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扬州发掘了多座五代时期墓葬,蔡庄、三星和蚕桑的五代墓中均出土了人首龙身和人首蛇身俑。这种形象常见于汉画像石上,人首蛇身相交绕的,皆为伏羲、女娲像。在这些图像中,伏羲和女娲的神像都是被描绘成人体蛇躯蛇尾的形貌,他们或双手捧着太阳和月亮,或手中分别执着规和矩,下体的蛇尾有时也画成龙尾。
地点 扬州双博馆
辟邪踏蛇铜薰
在扬州双博馆,还有一件与蛇有关的珍贵文物——“辟邪踏蛇铜薰”。
焚香可以舒心养颜,放松减压,被古人誉为十大雅事之首,由此衍生出来的香薰文化绵延千年至今。香薰作为焚香的必备工具,历来是文人雅士的案头用品,扬州双博馆馆藏的西汉“辟邪踏蛇铜薰”,被誉为“扬州国宝”,1989年出土于扬州市郊西湖胡场7号墓。铜薰高9.5厘米,形状为一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辟邪,辟邪身体作薰身,头、肩部作盖,与身绞链于胸部,辟邪体浑圆,强壮有力,昂首向天,大鼻、突目、独角、口大张露齿,口、角、额部镂空作薰孔。体饰双翼,翼上饰卷云纹,四足爪形,抓踏一条盘成“S”形的蛇,蛇之头、尾卷至辟邪腹部。该器构思精巧,铸造精良,是汉代铜器中的精品。
专家介绍,像“辟邪踏蛇铜薰”这么小巧别致、造型奇特的香薰,在全国汉墓出土文物中不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高深的工匠技艺,也反映了汉代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的高超。
记者 张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