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发布第九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专场,邀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 (省版权局) 局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省文旅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省文明办副主任尤健,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向大家介绍江苏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全省文化建设水平持续跃升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金松: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反映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九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 (省版权局) 局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省文旅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省文明办副主任尤健,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全省文化建设水平持续跃升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 (省版权局) 局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介绍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梁勇: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围绕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把文化强省的目标内涵由“三强两高”拓展为“三强三高”、发展要求由“迈上新台阶”提升到“高质量走在前列”,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有力推动全省文化建设水平持续跃升。今年7月,总书记考察江苏时赋予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任务,提出“四个新”的重大要求,其中“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在江苏的具体体现,也是江苏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对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和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三地一窗口”的目标要求,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江苏担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切实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方向,着力构筑“三大高地”,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全省上下团结奋进的精神能量更加强劲。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依托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平台,组织社科理论界深入研究“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课题,与求是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系列理论研讨会,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每年组织400多万名基层党员开展冬训、组织理论宣讲骨干宣讲10余万场,精心打造“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等活动品牌,建好用好“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学习100”等融媒体产品网络点击量均超30亿次。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在全国所有省级卫视和重点视听平台轮播,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积极推进社科强省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持续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精心组织全媒体新闻行动和大型成就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江苏展区广受好评。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持续开展“牢记嘱托开新局”“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重大主题宣传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充分展示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精心承办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论坛,全力做好江苏发展大会新闻宣传并成功举办文化江苏建设论坛。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强经济形势宣传和民生热点引导,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持移动优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64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运营,省市县三级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广为弘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纪念日,依托3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13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续9年精心组织国家公祭活动,常态化举办向雨花台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全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等活动,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江苏大地上孕育的革命精神广泛弘扬。积极培育选树各类先进典型,近年来相继涌现出3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全国“时代楷模”、81个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46名全国“最美人物”、1362名“中国好人”,推出南医大二附院“心佑工程”团队等21个江苏“时代楷模”等省级重大先进典型,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先进典型群体。全省13个设区市、16个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产生广泛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2022年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指数达90.48。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组织“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点亮星夜”文明实践“夜模式”活动累计举办近3万场、参与群众700多万人次,在打通基层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方面实现可喜突破,受到基层群众普遍好评和中央媒体重点报道。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连续举办7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达25.82%,选树57个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县、区),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3个百分点,“诚信江苏”“志愿江苏”“书香江苏”成为特色品牌。
三是文艺创作生产更趋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开展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生产,规划创作一批重大题材项目,提升推广一批舞台艺术精品,推动转化一批优秀文学作品。电影《守岛人》、电视剧《人世间》等6部作品入选2022年第十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实现评选门类全覆盖、获奖数量创新高。我省多部作品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苏剧《国鼎魂》、锡剧《烛光在前》等4部作品连获全国文华大奖,舞剧《朱自清》《红楼梦》先后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数风流人物》等3部电视剧入选年度“中国电视剧选集”,4部新时代电影“一号工程”重点影片落地江苏,一批图书入选年度“中国好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精神食粮。持续开展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把推进美育教育和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紫金”文化、“扬子江”文学系列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
四是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提前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数均居全国前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大力实施文艺服务基层“五大行动”、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常态化开展网络文化惠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2022年全年“送戏下乡”近2.5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余万场。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连续举办19届江苏读书节、13届江苏农民读书节,今年第十三届江苏书展总销售额超2.5亿元,苏州主展馆单日入场人次突破6万,再创历史新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焕发生机,涌现出江苏剧目创作“盐城现象”、基层文艺院团“涟水现象”。制定出台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年电影票房全国占比首次突破10%,文旅消费总额占全国10.3%。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2022年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达3412.5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907.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今年6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有线、省广电集团3家企业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2家企业入选提名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持续打造江苏版博会、江苏印博会、苏州创博会、南京融交会等会展平台,创成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无锡、苏州工业园区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35家企业、11个项目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五是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培育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品牌,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根脉,提炼打造特色文化标识。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1+1+6+11”规划体系,推出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全国首支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持续举办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旅博览会等重要会展,高水平建成开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奖。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建设推进方案,研究编制江苏段保护规划,积极筹建南京长江文化博物馆,精心举办长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2016年以来,深入推进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连续举办江南文脉论坛、汉文化论坛,1002册《江苏文库》精彩亮相2023年深圳文博会。全面加强江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推出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建成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鉴真东渡》等多部原创歌剧、昆剧《牡丹亭》等多部经典传统戏曲出海巡演,走出一条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成为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水韵江苏”影响力持续提升。
六是“文化苏军”发展壮大,文化强省人才支撑更加坚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不断夯实人才工作基础,持续优化文化人才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优秀文化人才竞相涌现。深入实施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以“紫金文化名家”为引领、“紫金文化英才”为中坚、“紫金文化优青”为支撑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启动第二轮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文艺苏军”青蓝相继、薪火相传。截至目前,共有43位“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31位江苏社科名家先后受到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74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制定实施专门行动方案,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展现新担当、探索新经验。一是着力深化理论武装工作体系建设。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持续开展党员大规模轮训,组织实施研究阐释专项,高水平构建理论传播矩阵,打造全省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加快建设社科强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二是着力提升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机制,打造更多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深化“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以数字化赋能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质效。推进“书香江苏”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阅读活动。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涵养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三是着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以及博物馆振兴工程,构建江苏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文物安全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积极参与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江苏段打造成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范例、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重要地标。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城市文化客厅、乡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惠民“文化驿站”、小剧场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持续实施优秀文艺成果共享工程,创新实施“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优秀舞台艺术展演等文化活动,不断加大优质文化供给。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模式,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拓展云展览、云演艺、云体验等应用场景,打造数字文化场馆矩阵,实施文化精品“上网”工程,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共建共享。五是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健全完善创作生产体系,组织开展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优秀舞台剧目、影视剧和主题出版物。加强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与传播,大力培育数字文化形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和队伍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焕发大众文化活力。深入研究挖掘江苏地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用好各类品牌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江苏文化标识。六是着力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强链补链延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省市县三级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文化企业,打造世界一流文化企业集群。深化文化领域科技创新,壮大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产业。实施“文化+”战略,做强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七是着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互鉴。积极推动对外话语创新,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等主题,以江苏实践推动形成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内涵、精神标识,深化对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拓展对外文化贸易,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八是着力建强文化人才队伍。创新培养渠道、搭建成长平台,深入实施“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和“名师带徒”计划,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稳步推进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生态,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文化苏军”。
赵金松:
谢谢梁部长。
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中国文化报记者:
请问在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江苏特色实践?
拾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要求,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些重要讲话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提出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围绕“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谋划并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探索实践。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个介绍。
(一)用“融”的思路谋划文旅布局。在研究编制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时,我们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人文资源与旅游业态融合,提出构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去年以来,我们又相继制定出台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以及沿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实施方案,很快还将出台沿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推动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文旅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将江苏文旅融合发展布局由“设计图”转化为“实景图”、让“大写意”成为“工笔画”。在一系列规划引领下,苏州古典园林、黄海湿地、兴化垛田、江南水乡古镇等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文旅地标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已初步建成,30个江苏文旅地标入选文旅部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我们组织的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已历时两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共登记文旅资源单体113万个,建立9个主类和大运河、长江文旅资源专题数据库。
(二)用“融”的理念拓展文旅领域。我们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从中找到契合处、结合点,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协调,持续释放“1+1>2”的效应。在艺术与旅游融合方面,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连续开展省级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认定,大丰荷兰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建湖线下“淮剧小镇”、东台西溪《天仙缘》实景演出等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项目。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方面,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省打造1000个城乡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已认定606个,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实现居民游客主客共享。比如,省文化馆“新街口文化客厅”、东台市图书馆等成为居民游客近悦远来的文化驿站。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工程,创新开展“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和“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
(三)用融的“路径”深化文旅创建。我们注重把增加旅游功能贯穿融入各类文化创建项目之中,把增加文化底色和特色贯穿融入各类旅游创建之中,引导各地将更多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国字号”文旅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5家、旅游度假区9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生态旅游示范区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旅游休闲街区6家、文明旅游示范单位4家。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并认定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24家、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培育项目15个。
(四)用“融”的办法打造文旅品牌。整合利用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化文物资源,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打造一批引导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品牌和鲜明标识。创新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成为全国戏曲交流传播的标志性活动并获评文旅部改革创新十佳案例,面向全国构建的“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品牌体系形成全国影响力。成功举办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有47.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8.2亿人次,打造了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传播运河文化、展示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品牌载体,再过两天第五届运博会将在苏州精彩启幕。高水平建设运营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聚焦“水+文化”鲜明特质,我们提出并打造“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新标识,组织拍摄制作专题旅游宣传片,策划推出《游遍江苏》《传承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建好用好“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旅游广告亮相央视和重点高铁站,带动综合曝光量突破95亿人次。
(五)用“融”的举措激活文旅市场。我们积极营造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创新文旅融合消费新模式,充分释放文旅市场主体活力,让文旅消费成为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新引擎。着力强化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集聚区12个、省级集聚区45个,全省各地涌现出“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等一批夜经济品牌。创新举办史上最长文旅消费推广季,累计曝光量超4.2亿人次,今年又推出“1+16+N”项活动,获评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实施“云上博物”“炫非遗”“全息5G大运河”等一批智慧化文旅融合项目,其中社保卡文旅“一卡通”融合改造工程获评文旅部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在政策“组合拳”和各类活动综合效应下,我省文旅市场强劲复苏,今年1-8月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6.5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00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1.3%和3.2%,高于全国30和20个百分点左右;文旅消费总额3451亿元,占全国近10%、占比全国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感恩之心、实干之姿、奋进之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征程上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旅力量。
一是推出更多高品质文旅融合产品。创作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奋发前行、体现江苏特色水准的优秀艺术作品,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升竞争力,把文旅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们美好生活品质。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挖掘用好全省文旅资源普查成果,不断丰富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优质旅游供给,推动“国字号”文旅创建继续走在前列。
二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保存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加活起来。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大考古发掘和研究阐发力度,加强文物、古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并挖掘其价值和智慧。强化数字赋能,推出更多“传统文化+创意+科技”精品力作,打造更多虚拟现实、3D光影秀、无人机表演等体验性强的智慧文旅项目,通过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经济”,让中华文化更多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三是展现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独特魅力。完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布局,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把“水韵江苏”江河湖海之美全景绘就展现出来。一体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以及文物、非遗、文化价值阐释“1+3”专项规划,推进打造南京博物院南院项目、淮安里运河“百里画廊”、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等标识性项目,推出“长江百景” “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和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省市联动举办长江文化节,推动运河长江千年文脉焕发新的神采。
四是推动江苏精彩传得更远更广。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拓展教育服务功能,更好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深化我省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完善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库,实施好“文化丝路”计划,办好“一带一路”·2023苏州手工艺周、中国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等文旅活动,持续推进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宣传推介力度,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让江苏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
央视网记者:
党的二十大对“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请具体介绍下,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和成效?未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有哪些?
尤健:
谢谢你的提问。“强富美高”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强省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江苏各地各部门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为主抓手,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大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主流价值引领有力有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三年行动方案。健全先进典型发现培养选树机制,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每季度推出一个“江苏时代楷模”、发布一批“江苏好人”,每周推出一位“江苏最美人物”。立体化传播先进典型事迹,常态化举办江苏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全省各地出台关爱礼遇先进典型举措,2014年起制度化开展新春集中慰问先进典型活动,省美德基金会累计拨付慰问资金2200万元,在全社会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今年以来组织“永远的雷锋 时代的楷模”系列主题活动,宣传60年来我省各地学雷锋先进典型,“道德的力量”——江苏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事迹巡演线上观看人数超1000万人次,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是公民道德实践更加自觉。全面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95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功能区(开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74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0897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中心(所、站)三级全面覆盖,五大平台协同运行,涌现出“理论飞燕”、“偶”来讲、“十必联”、“五必访、五必到”等特色工作品牌,创新开展“点亮星夜”文明实践“夜模式”活动,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用心用情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均建成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开通“96111”心理咨询热线及在线平台,共接待热线咨询51万余例,接待面询22万人次,危机干预1.1万余次。深化拓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丰富“童”字系列活动内涵,创新开展“童手里的创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童声里的中国”长江青少年合唱节,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争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力军(9月15日—17日,在南京国展中心举办“童手里的创造”首届江苏青少年科创教育成果博览会,现场观展人数2万人次,直播观看人数500余万。)(8月26日,在南通举办“童声里的中国”长江青少年合唱节暨第十一届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分享会,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长江源头的青海省和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两地的青少年合唱团队,共同唱响长江文化和长江大保护的主旋律,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制定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社会信用条例,连续3年组织“诚信江苏”全国网络媒体环省行活动。广泛开展文明风尚行动,有序排队、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秩序、礼让斑马线等文明行为逐渐成为城市新的靓丽风景,诚实守信、友善互助、邻里和睦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三是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形成你争我赶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动局面,“五大创建”的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全省社会文明指数达90.48。文明城市创建方面,着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创成29个全国文明城市、占全省城市总数54.7%,实现了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苏州、南通、常州、无锡建成了全国文明城市群,20个县级城市被列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文明村镇创建方面,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风文明提升工程,深入总结推广“马庄经验”,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成273个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79%、63%。文明单位创建方面,深入开展“弘扬时代新风,文明行业在行动”主题活动,创成396个全国文明单位、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各级文明单位与经济薄弱村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仅最近1年就结成2900多个共建对子,提供帮扶资金或实物支持5亿多元。文明家庭创建方面,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实施深化家庭文明建设行动计划,以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创成37户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成35个全国文明校园,校园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窗口。
四是政策制度保障进一步健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江苏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立法修法规划,先后制定和修订《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等10余项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相关地方性法规,全省所有设区市都制定实施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整治,持续深化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良好氛围。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展现出令人欣喜的现实模样,崇德向善、共建文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已成为江苏鲜亮的文明底色。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目标,紧扣总书记关于“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要求,加强研究谋划,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打造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更富活力、更显魅力的新时代文明江苏。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更具引领性更具针对性的文明培育。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改革发展伟大成就、重大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等,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建设江苏重大典型数据库,健全推选、帮扶、礼遇、管理制度,让“尚德江苏”成为江苏的鲜明标识。
二是推进更贴近时代更贴近群众的文明实践。在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发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结合一年四季气候情况、重点工作、各类节日节庆和群众生产生活特点,“量体裁衣”设计推出文明实践主题项目和创新场景,唱响文明实践“四季歌”,促进服务群众“零距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视界云”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省级宣传思想文化服务的“中央厨房”,用数字赋能基层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三是深化更广领域更高质效的文明创建。探索制定首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锚定更多设区市全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建设沿大运河、沿长江两个文明城市带,巩固提升县域文明城市创建质量水平,促进各类创建“扩量提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城市重点解决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城郊接合部、城中村的管理服务问题,在农村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化省级以上文明单位与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的“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推动城市文明、乡风文明互动互补。
新华日报记者:
近年来,无锡市加强在文化领域的引导和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获得了繁荣发展,城市文化活力进一步激活。请问无锡市围绕“建设一流文化强市”目标,是如何进行政策引领和制度谋划的?未来有哪些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和重点举措?
秦咏薪: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无锡文化工作的关注。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31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的发轫地,先后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信书记对无锡提出的“把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守护好、传承好”的要求,大力赓续城市文脉,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我市的鸿山遗址、阖闾城遗址入选“十四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大遗址目录,占全省的七分之二;全市注册备案博物馆已达64家,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今年4月,无锡美术馆、无锡市文化艺术中心、无锡交响音乐厅三个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开工;全市拥有18个省级以上挂牌文化产业园区,接近100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万多家市场主体,形成了8个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今年1家企业跻身“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提名,6家企业入选第五届“江苏民营文化企业30强”,创历史纪录;2022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50多亿元,两年平均增幅超14.3%。作为江南文化名城,无锡正全力打造“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名片,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文旅品牌深化,努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现代文明相贯通,加快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奋力当好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今年,无锡高规格召开了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无锡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首次出台《文化事业三年行动计划》,首次出台《文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首次针对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专项政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政策覆盖面更广泛。目标任务更聚焦,明确抓好“一二三四五”,就是:聚焦江南文脉“一条主线”,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方面质效”,打造文化艺术中心、交响音乐厅、美术馆等“三大文化地标”,建设百个小剧场、打造百个文化展馆、改造百个公共文化空间、开展百匠千品项目等“四个一百工程”,打响江南文化、工商文化、吴文化、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等“五大文化品牌”。以重点目标任务为引领,统筹推进一批文化项目、开展一批文化活动、创排一批文化精品、壮大一批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文化人才。通过更多标志性的文化建设重大成果,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吸引力。
相比上一轮,新的政策有三个特点:“含金量”更足,更加注重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对优秀项目善于下注、敢于加码,比如对新增头部平台型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由市区两级给予最高1亿元的扶持金额,集中力量办好大事,真正把资金用在紧要处、用在刀刃上。“含新量”更高,注重加强对新兴领域、前沿业态的扶持,针对数字文化各个领域均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举措,通过更多的“精准滴灌”,助力企业加速发展。“含情量”更浓,注重加强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围绕研发、投入、成长、上市等企业发展全周期,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条款,整合政策包、工具箱,通过“补、贷、投、奖、保”联动机制,为企业缓解后顾之忧,让各路企业家在文化领域敢想敢为、敢闯敢拼,开创新的局面、干出新的精彩!
下阶段,无锡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深入开展城市文化探源工程,高质量建设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化遗产重点保护传承项目,坚持创新和数字双轮驱动,紧盯前沿领域、抢抓潮流风口,在众多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同时,我们主要把握三个导向:
一是抢抓国家战略新机遇,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三年行动计划中,均就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强化粤港澳对接等作了部署,并提出了举办重大活动、开展文艺交流、推进产业招商等具体目标任务,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二是抢先布局数字文化新业态,政策文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紧跟当下00后、Z世代等年轻群体的潮流趋势,就夜间经济、云端展览、国潮文创等制定了专项的计划,不断释放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三是重塑管理运行新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积极探索创新“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等文化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此外,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和江南文脉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充分激发江南文脉的时代价值,在保护传承中弘扬文脉,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重点推进两大重点工程:
一是全面开展“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实施《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导向,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活化利用新模式。用资源整合、融合利用、媒介传播、数字赋能等创新方式和机制,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让古建老宅“活起来”“火出圈”。
二是探索“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出台《无锡市“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制定《关于加强惠山泥人泥料保护利用的实施方案》,修订《无锡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徒传习实施方案》,选树100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发1000项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产品,让非遗走进并且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水平。
我们将全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持续放大政策的撬动效应,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建设,让城市持续彰显美的追求、高的颜值,丰富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让城市文化成为无锡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的特色印记、最美窗口。谢谢大家!
香港商报记者:
扬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请问,扬州在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张长金:
谢谢记者朋友对我们扬州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关注!
文化是扬州一张响亮的名片,是大家对扬州印象最深刻的亮点之一。扬州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城市和经济的数度繁荣造就了璀璨光辉的古代文化。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的扬州文化值得每一个扬州人自豪自信,也是我们推动文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的最大底气。党的二十大以来,扬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古运河重生”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焦“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使命任务,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谱写扬州篇章,在建设文化强省中展现扬州担当,在推进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彰显文化力量。
1、古今文化建设展现新作为。一是文化工程亮点纷呈。扬州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速推进,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制定施行《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立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出台《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推进方案》,全民评选并重点打造扬州“运河十二景”;大力弘扬长江文化,京口瓜洲千年古渡保护展示、仪征十二圩盐运历史文化街区2个项目通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重点项目预评审。二是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红园片区开园运营,扬州文汇阁、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建成开放,马可•波罗纪念馆全新升级,扬州少堂书场揭牌开场。三是文艺精品出新出彩。歌曲《面朝东方》《蓝天下》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鉴真》《阿莲渡江》等剧目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扬剧《郑板桥》、淮剧《运河岸边槐花香》成功首演,木偶剧《东方白鹳》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扬剧《千里江山》荣获紫金文化艺术节“最佳表演奖”。四是公共文化提质增效。建成开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3个。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春风行动、“朱自清读书节”、农民读书节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活动,每年开展主题阅读活动1600余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建成城市书房64家,制定施行《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是全国首部以城市书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城市书房建设”被中宣部表彰为2022—2023年度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民间文艺作品备案5万余件。
2、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新活力。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出台《扬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布局明清古城、运河沿线、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等一批重点板块,推进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文化带暨明清古城保护综合开发项目、扬州影视基地、三湾大运河休闲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非遗活化利用、品牌载体创建等一批重点工程。设立大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建成数字管理和监测预警示范平台。二是夯实要素支持。加强资金保障,2022年以来,文旅项目上争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08亿元,并利用旅游产业基金、线上融资平台等为文化企业融资9.94亿元。加强用地保障,将文化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梳理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为文旅招商提供空间。加强人才保障,将文化产业人才纳入全市招商人才培养体系中,实施面向文化经典产业的“首席设计师”培养计划。三是注重品牌建设。打响“千年运河·水韵扬州”文旅消费品牌,策划“跟着唐诗游扬州”等线路品牌;推出“扬州的夏日”等节庆品牌;精心打造夜游、夜演、夜市,点亮“二分明月艺扬州”夜文旅品牌。近期,个园夜经济、“嗨!皮市集”、仁丰里民俗文化节等入选“2022-2023 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
3、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探索文旅双向融合的“扬州路径”,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一是拓展文旅市场。持续放大“博物馆之城”效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现象级”文化名片,年均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拓宽艺术旅游空间,在东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布局小剧场集群。按照“小地块、微更新、渐进式、重文旅、可持续”的思路,推动贾氏盐商住宅、二分明月楼等文保单位向游客开放。今年1-8月,全市58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183.26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7.69%;全市累计接待过夜游客760.1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8%。二是彰显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文旅+”,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扎实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出非遗快闪、非遗民宿等特色项目。以“文化润景、研学引流”为途径,鼓励旅游载体打造“瘦西湖童乐会”、运河研学、捺山地质研学课程等产品。目前,扬州获批省级以上非遗创意基地4家,省级以上工业旅游区8家。三是深化乡村融合。举办首届乡村旅游节,建成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0家。成功培育方巷沿湖村渔文化、甘泉长塘村琴筝文化、月塘郑营村茶文化等乡村文旅融合产业。
下一阶段,我们将更大气力强化文化建设,持续打响文化品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作出新贡献。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大运河和长江文化弘扬再兴高潮。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让“江河交汇”成为扬州最具显示度、最有特色的文化标识。持续放大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品牌效应,深入推进“运河十二景”建设。编制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加快瓜洲“千年古渡”、十二圩“江上盐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沿江优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加快开放隋炀帝墓遗址公园,设置历史环境阐释、出土文物陈列等8个主题板块,积极争创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二是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再上台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与扬州文化地位相匹配、与文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精品。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创作广播剧《在希望的田野上》、纪录片《鉴真的食物》等文艺精品,推动电影《照明商店》《我的助理六十岁》等重点影视剧创作生产。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创新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巡演巡展,办好紫金文化艺术节扬州分会场展演、“绿杨”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再创佳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大做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激发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新动能。精心办好音乐节、实景演艺、露营大会和四季旺游文旅促消费活动。加强小剧场群建设,提升仁丰里古城小剧场等剧场运行质量。高标准打造瘦西湖世界级景区,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品牌创建,加快扬州三湾大运河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扬州文旅产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赵金松: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