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4-02-22 16:02:00

胡竹(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深入宣传贯彻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统筹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等重点工作任务,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天各媒体已刊发一号文件全文,为了帮助大家准确了解文件精神和内容,我们邀请到省委副秘书长李荣锦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解读文件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公永刚,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建国,省财政厅副厅长倪国强,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李如海,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巫建华,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拾峰。我是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竹。

首先,请李秘书长介绍情况。

李荣锦(省委副秘书长)

春寒料峭,但挡不住春天的脚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新春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三农”工作来说,春天是耕种希望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同时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已经在今天的新华日报上全文刊发。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省委一号文件。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文件有关情况。

一、起草背景

首先介绍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三个大的背景:

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三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大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直对江苏“三农”发展寄予厚望,亲自为江苏“三农”把脉定向,特别是总书记去年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我省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要求。我们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体领悟、一体落实、一体推进,立足省情特点、工作基础和发展阶段,展现经济大省、农业大省的作为和担当,力争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努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

二是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千万工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提供了成功范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去年我们出台了《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今年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形成梯次推进、步步登高的工作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

三是扎实推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大背景。去年,省委、省政府立足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阶段方位、肩负的责任使命,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并作为新征程上做好江苏“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总牵引。长期以来,我省“三农”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明显,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759.5亿斤的历史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民生持续改善。但对照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还面临着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还面临着挑战、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还存在着短板、促进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的体制机制仍然不活等。这些大的背景以及我省“三农”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都是制定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始终把握的关键和重点。

二、重点内容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稳产、增收、四提升”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稳产,就是切实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文件围绕“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要求在4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全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粮食总产量752.1亿斤,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集成创新,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二是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做到良田粮用。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加大对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总投入不低于上年。开展高标准农田清查评估,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建设全省高标准农田数据库,实现实时更新、动态监管。四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绿色蔬菜保供基地。持续稳固生猪基础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5000家以上。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推进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

增收,就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文件围绕“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点举措: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就业环境和服务供给,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创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完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用地政策,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带动作用,建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联农带农载体,积极探索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继续强化重点地区帮促,深化“五方挂钩”和片区整体帮促机制。

“四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第一,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文件指出做好2024年农村产业发展工作,要重点围绕“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抓好4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做好做足“土特产”文章,鼓励每个农业大县至少培育1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二是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举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系列推介活动,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直播电商+产地仓+寄递”等新模式,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和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启动新一轮太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推广肥药集采统配模式。四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加快建立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第二,切实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这是针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特别提出来的。我省农业科技水平总体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但对照“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目标要求,仍然要加大力度。文件要求围绕“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力度”,抓好4个关键点:一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深化支持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建设,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办好科技小院、亚夫科技服务站。二是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和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提升工程,开展种业重大品种协作攻关,加强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三是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创制应用。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加快建设智能农机应用场景,协同甘肃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四是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适应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深化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行业领域应用,推进设施农业智慧化发展、农业生产智慧化管理,加快引领产业升级。

第三,切实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面广量大,文件要求做好2024年乡村建设工作,要着力在提升水平上下功夫,重点聚焦3个层面展开工作,形成梯次推进格局:一是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交通线路、重要景区等,跨村、跨镇、跨县一体推进自然要素和道路、村庄、景区、园区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集中连片整体提升村庄风貌。二是创建特色田园乡村。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建1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培育特色田园乡村片区。三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立足展现平畴沃野、山清水秀的风貌之美,鱼米之乡、产业兴旺的富庶之美,城乡融合、服务均等的时代之美,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人文之美,新建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文件还明确了加强乡村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举措。

第四,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文件围绕“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功能”,强调重点抓好3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能。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组织评选文明家庭,讲好美德故事,传播美德力量。推进“送戏下乡”“送法下乡”等活动开展。三是丰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及时防范化解各类社会稳定风险,促进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处置在小。

三、强化保障

文件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体制机制创新和加强政策保障,用专门章节进行强调部署。

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健全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切实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督促落实,形成协调配合、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以及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各类综合改革工作等作出具体部署。三是强化督查考核,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真督实考、严督严考,强化结果运用。

在政策支持方面:一是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和绩效管理。对切实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推动“财政金融支农16条”政策落实、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农业保险扩面提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二是落实用地保障政策。强化新增用地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统筹,市县安排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计划应不低于省下达新增用地计划的5%,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的,由省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保障村民住宅、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三是大力培育“新农人”队伍,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创业就业专项培训、“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以及“乡村工匠”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胡竹(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谢谢李秘书长。

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省委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我省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1个省委一号文件。请问,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主要有哪些特点?谢谢!

李荣锦(省委副秘书长)

感谢这位记者提问,我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内容上注重符合江苏实际、体现江苏特色。

一是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重大任务,提出我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明确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和举措,提出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功能等贯彻落实措施,并将其中目标任务尽可能具体化,提出了40多项年度目标任务指标。

二是充分体现“走在前、做示范”使命担当。在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方面,提出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0亿斤左右,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比如,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总投入不低于上年,鼓励探索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又比如,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明确提出新建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1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000公里等。

三是注重突出江苏特色。针对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专门就“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提出相关工作举措。围绕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强调扩大“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范围,及时满足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各类农事服务中心、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用地需求。聚焦特色创新工作,专门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创制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细化。

农民日报记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省委一号文件也提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坚持稳定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请问我省今年粮食生产工作是怎么考虑的,尤其是在增单产上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巫建华(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很好。确实,我们江苏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国还是比较靠前的,2023年全省粮食单产达到463.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高19%,在13个主产省中列第3位(吉林479.1公斤/亩、辽宁477.6公斤/亩,全国平均389.7公斤/亩),其中水稻单产首次突破600公斤/亩、达到601.3公斤/亩,稳居水稻主产省第一位,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升科技和装备支撑水平。

关于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国家下达我省的粮食生产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市县乡、到具体作物,实行任务分解备案制和落实情况核查制,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狠抓主体培育和规模经营“两个关键”,着力主攻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两个方向”,抓实防灾减损和技术指导“两个服务”,推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我们将紧紧围绕“稳面积、增单产”总体部署要求,把着力点放到大面积单产提升上来,集聚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组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具体来讲,就是组织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第一个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有机质提升行动,围绕解决耕地产出能力的问题,加快新建和改造提升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有机质提升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提高集中连片生产规模水平。

第二个是重大品种攻关与普及推广行动,围绕解决粮食生产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现代种业振兴,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南京农创中心等重大种业基础平台和商业化育种创新中心,创制一批特异性、突破性种质资源,选育推广优质、高产、抗逆的引领性新品种。

第三个是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行动,围绕解决机械化作业效率和标准化问题,加快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突出机械耕整地、播种、收获等主要环节,提升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大力发展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第四个是重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行动,围绕解决技术挖掘增产潜力的问题,加快突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主粮作物优质化、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优质高产协同、防灾减损同步的综合高产技术体系。

第五个是规模经营发展与专业化服务行动,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加快培育壮大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区、因品种、因主体提出差别化的最佳生产规模标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粮食生产全程化、全链条、专业化服务组织。

为有力有效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实施,我们将建立领导挂方指导机制、多方协同共建机制、考核激励推动机制、高产示范带动机制“四项机制”,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全省广泛建设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大力开展高产竞赛活动,推动专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示范方产量变成大面积产量,实现季季高产、周年高产、均衡高产,促进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持续提升。

新华社记者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省委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想问的问题是,怎样通过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满足农民群众更高品质、更高品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公永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工作时,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光荣使命,并希望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农村实现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广大农村不能缺位,农民群众也是建设者。在新的一年里,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将贯彻落实好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农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推动城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培养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农民,让“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持续跃升。具体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做好凝神铸魂的文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始终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深耕基层、扎根群众,持续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教育活动。在这方面,重点是在理论大众化上继续下功夫。主动适应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和信息接受习惯,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耳熟能详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聚人气、冒热气、接地气、有生气的理论宣传宣讲,让总书记思想走进农村千家万户、走进农民群众心里。注重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好事感染身边人,大力选树“三农”领域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好邻居、好婆媳等身边好人学习宣传,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美德新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情入理、入脑入心,成为农民群众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

二是做好服务群众的文章,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宗旨。坚持虚功实做,虚实结合,集聚更多资源、要素和力量,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领域,集中办成一批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在这方面,重点是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围绕农村基层群众需求特点、关注热点、时间节点,抓住提升建设质量、使用效益、服务能力三个关键环节,丰富“文明实践+”应用场景,深化拓展春风行动、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突出农村“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组织志愿者经常性开展慰问陪伴、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关怀等服务,让全省22281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积极稳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视界云”平台和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推动理论、文化、教育、科技科普、健康体育等省级优质资源与农村基层互通互联,以数字化赋能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做好传承弘扬的文章,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注重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泉。坚持保护第一,活化利用,守护好农村深厚的传统文化肌理,厚植农村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在这方面,重点是在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上下功夫。加强乡村人文历史景观、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农事节气、民间艺术、乡风民俗、村规民约等优秀农耕文明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导各地结合实际打造乡村文化基地、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区,贴近农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更好地传承发展活态乡土文化,传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农民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四是做好城乡融合的文章,共同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坚定不移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城乡同创,以城带乡,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改革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这方面,重点是在一体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上下功夫。组织更多机关单位、文艺院团、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特别是文明单位与农村地区结对,进一步帮助农村建设公共设施、打造美丽乡村,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坚持在文明城市测评中把镇村测评成绩纳入市县测评结果,推动各地下移创建重心,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形成市、县、镇、村四级同创共享格局。率先在全国推出一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试点县(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动精神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激发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江苏卫视记者

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江苏文旅市场十分火爆,展现了文旅产业的强大发展动能。省委一号文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出“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能否介绍一下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我省有哪些举措?谢谢!

拾峰(省文旅厅副厅长)

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具有涉及面广、亲和力强、带动性好、开放度高的发展优势。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围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出政策引领、文化赋能、资金支持、人才驻村等一系列“组合拳”,打造了一批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出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村民返乡就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江苏希望田野上的一道风景线,乡村振兴中的一条致富路,城乡居民美好生活中的一个幸福场,是挑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一条“金扁担”。

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全省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25.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2023年春节假期日均增长52.8% 和48.3%,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紧紧围绕落实省委一号文件意见要求,将蕴含于“千万工程”中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转化为提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和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描绘炊烟乡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美丽画卷。如何更好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把乡村旅游这条“金扁担”挑的稳,走的好,我们将聚焦“四个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地。目前,全省有60个国家级、14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镶嵌在“水韵江苏”江河湖海之间,总计带动就业8万余人,乡村旅游已成为我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乡村良好生态环境和深厚文化资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大力发展“美丽乡村+”休闲、非遗、民宿、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以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江畔休闲、江南水乡、竹海茶田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吸引更多人徜徉田园、品味山水,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让乡村旅游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机蓬勃的“试验田”。

二是促进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这两年,兴化垛田旁一个叫陈杨村的小村子火了。这个传统的农业村利用里下河水乡生态开展乡村露营,在村民大舞台为游客上演乡土文艺演出,将跟船捕鱼从生产方式发展成新鲜有趣的体验项目,吸引城里人“白天观水乡、夜晚枕星河”。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像陈杨村这样农文旅融合成效突出村镇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推动农业、交通、教育、体育、艺术等领域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打造田园文化艺术、旅游风景道、村跑、村BA、主题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组织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乡村活动,促进“送戏下乡”与“引戏入村”双向奔赴,引导打造乡村夜市、乡村音乐节等夜游新场景,充分释放农文旅融合的带动效应。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念好“市场运作、农民受益”致富经。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乡亲们能不能持续获益,幸福感、获得感能不能持续提升。我们将着眼让农民更多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持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落实,用好省级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基金,对乡村旅游龙头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获得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进行奖补。围绕为乡村旅游发展增后劲、添活力,联合全省农商行系统推进实现“双百”目标,也就是“乡旅E贷”专属金融产品百亿授信额度支持、乡旅金融驿站入驻百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市场主体、村民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计划”,在实现百名辅导员入驻百村的基础上,在全省设立10个辅导员工作站,推动高校、文化创意机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等专业力量为基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添柴加火”。

四是推进品牌发展,唱响“水韵江苏•和美乡村”四季歌。“水韵江苏•和美乡村”,一年四季都有动人的美景。今年,我们将围绕省委一号文件“办好省乡村旅游节”的要求,创新办节思路,拓展时间空间,举办贯穿四季、覆盖全省、展现节气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创新推出乡村四季美食、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文化演艺演出、非遗项目体验、特色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构建更具消费力的乡村旅游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充分发挥“以节促旅”“以节促消”“以节促旺”的带动效果,努力把春节假期文旅市场“开门红”的良好势头延续到全年。4月中旬,我们将在镇江世业洲举办第十五届省乡村旅游节暨春季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

“总要见一面”,真诚欢迎广大游客和媒体朋友光临现场,共话乡情,共品乡韵,共享乡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现代快报记者

请问贯彻落实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赵建国(省科技厅副厅长)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感谢各家媒体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2024年,省科技厅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紧扣“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聚焦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切实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有力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着力在“三个加强”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面向重大需求,实施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加快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领域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等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重点围绕细胞工厂、人工智能、未来食品等领域开展农业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创新,力争在重大价值基因挖掘、专用育种芯片、农业核心算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团队创新,组织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以上。加快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编制印发《2024年推进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并抓好协同推进落实。

二是着力在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功夫。聚焦关键环节,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更好发挥“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作用,鼓励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种业联合协同创新,打好种业振兴组合拳。集中力量实施育种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50项,力争在优质食味水稻、抗赤霉病小麦、高油高产大豆、优质设施果蔬等我省优势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创新品种。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推进“潜在粮仓”种源攻关,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围绕海洋牧场开发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加强耐盐碱作物和海水品种选育,力争实现突破。

三是着力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上下功夫。突出应用导向,实施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进园入县”,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高效运行,示范应用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200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举办产学研合作专项对接系列活动,发布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做好“土特产”科技文章,培育发展乡村特色富民产业。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今年省委1号文件也提出要“加强乡村规划引领”,请问省自然资源厅对做好乡村规划工作有何具体举措?谢谢!

李如海(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是乡村地区进行各项建设、核发规划许可的法定依据。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先布局再落子,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构建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乡村规划体系,从2020年下半年起,我厅组织了上千名规划师深入基层持续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服务活动,同时持续集成优化乡村用地政策,高质量支持推进乡村建设。

去年10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村庄规划工作现场会后,各地村庄规划全面提速推进。目前,全省已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共确定了约2.1万个规划发展村庄(分布在约1.06万个行政村中),各地已开展8300多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总体工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近阶段,我厅聚焦“高水平全覆盖”的要求,专门成立5个工作组,赴全省各地开展专题培训和巡回指导,督促地方将高水平的要求贯彻于村庄规划工作全过程。

2024年,我们将按照高水平完成规划发展村庄所在行政村规划全覆盖、全省乡村面上规划管理依据全覆盖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村庄发展分类引导。

充分发挥镇村布局规划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分类引导村庄发展,进一步把规划发展村庄作为未来乡村发展、人口集聚和乡村建设的重点支持对象,促进乡村振兴“精准发力”。针对乡村发展环境变化,允许各地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动态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成果,合理调整村庄分类,进一步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及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二是高质量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实施。

以高水平全覆盖为目标,以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重点,加强县域统筹谋划,综合采取单独编制、多村联编等方式,高质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同时对已完成的村庄规划进行“回头看”,加快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村庄规划成果。坚持“开门编规划”,强化村庄规划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等各项涉农工作的统筹推进,及时回应农民建房、富民增收等急难愁盼问题,用好用足各项土地政策,充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用地需求。

三是提高村庄设计水平。

强化村庄设计作用,突出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村庄设计,优选规划设计团队,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杜绝“照抄照搬、复制粘贴”,科学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美丽乡村新蓝图,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好监督。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村庄建设标准和人口集聚规模,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避免大拆大建。着力塑造乡村特色,鼓励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留住乡愁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各项任务落实,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政策供给和投入保障,请问省级财政部门如何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提升涉农资金使用质效?谢谢!

倪国强(省财政厅副厅长)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省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保障领域,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加强支农资金全过程管理,切实履行财政支农政治责任。2023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1190.23亿元,同比增长7.4%,支农投入规模、投入强度均位居全国前列。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在夯实“三农”投入保障的基础上,对财政部门如何用好多种政策工具,更有力有效保障乡村振兴建设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省财政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2024年,省级财力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16.37亿元,同口径增长13.1%,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个百分点。加上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等,省级财政安排的支农预算总额达335.2亿元,较上年增长31.96亿元,增幅10.54%。贯彻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农业农村政策,严格开展实绩考核,2024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将达到8%。此外,省财政还将统筹用好乡村振兴专项债券、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等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更多金融社会资本“活水”流入乡村振兴领域。

二是锚定建设农业强省任务,持续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省财政将紧紧围绕省委一号文件明确的“三农”重点任务,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扎实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提升、乡村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的财政保障。2024年,省财政将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补助政策,全面取消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省以上财政承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调整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提升奖补资金,2024年预算安排28.4亿元,对达标的行政村给予差异化奖补。

三是树牢“大财政”理念,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围绕提质增效加强资金全过程管理,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资金执行、监督和绩效管理等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全过程管理,以“零基预算”的理念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对所有支农支出开展事前评估,对不符合新要求、执行进度慢、绩效不明显的,该退出的退出,该调整优化的调整优化,该整合归并的整合归并,全面提升财政支农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政策成效。

胡竹(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及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相关部门联系,会后进行单独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次发布会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标签:乡村;乡村旅游;三农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微信截图_20240425103256.png
江苏印发《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相关企业可给予高达1000万元的奖励。
T5dvmbQJAHY6Tw5QSNfKUSew.jpg
太湖水碧波荡漾,大湾潮澎湃不息。4月24日, “双湾融合共创未来” 2024无锡—香港创新合作发展交流会在香港举办。大湾区知名专家、学者、乡贤等高层次人才代表,重点知名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人才、科技、金融机构代表,无锡重点知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齐聚香江,共绘“双湾融合”的宏伟蓝图,共启“珠联璧合”的崭新篇章。无锡还将无锡人才IP与本地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文创礼品,人才工作品牌IP阿福阿喜也和“同事们”一起赴港,向香港各界展示无锡厚重而鲜活的文化韵味,拉近香港英才与无锡之间的距离。
t0173f89744fc0bf733.jpg
4月25日,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省见义勇为勇士榜”,共有10位见义勇为人员光荣上榜。
322c71ee-248b-46cc-a629-972599caafe4.jpg
4月22日上午,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 ” ,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
1_imageslim_副本.jpg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连线约翰·拉贝先生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
本网策划
主视觉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