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徐州专场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上午10∶00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徐州专场。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围绕“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围绕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进行发布。

我们请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为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王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徐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先正,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文华,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卫东,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斌。

下面我们先请王市长介绍情况。

王剑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儿与大家见面,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代表徐州市委、市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徐州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指导的城市,2017年12月视察徐州时深刻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六年多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强富美高”美好蓝图,坚持不懈推进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振兴转型之路,先后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实现了“实力指数”的持续提升。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并举,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平均增速达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到40%以上,高企数量接近翻了两番,工程机械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去年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第22位,经济总量达到8900亿元、连续跨了两个千亿元台阶。

通过推进城市转型,实现了“宜居指数”的持续提升。我们每年实施一批强功能、补短板工程,地铁三条线路已经并网运行,高架快速路成环成网,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超过8000万平方米,建成开放式园林绿地240个,治理易涝积水点125个,中心城市吸引力显著提高,外地居民到中心商圈消费比例、到徐州市区购房比例均达到30%。

通过推进生态转型,实现了“绿色指数”的持续提升。我们统筹抓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单位GDP能耗比2017年下降23%,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最大,去年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97.7%,采煤沉陷区累计治理修复比例达72.9%,林木覆盖率连续五年全省第二,摘得联合国人居奖,“一城青山半城湖”这张名片可观可感。

通过推进社会转型,实现了“幸福指数”的持续提升。我们每年拿出可用财力的八成用于民生建设,居民收入六年增长51.7%,三级医院数量达到24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马庄经验”影响广泛,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徐州转型发展的成果充分证明,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迈上新征程,徐州将自觉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把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

第一个中心是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打造产业支撑力更强的“支点”。近几年,徐州经济总量占淮海经济区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还需要不断做大自身体量。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建设“343”创新产业集群,做强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发展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稳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提升工业和服务业量级,2025年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持续为全省贡献更多优质增量,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分量。

第二个中心是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打造创新驱动力更强的“支点”。统筹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徐州科创圈建设,打造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品牌,提升创新策源、科创服务、成果转化、人才集聚能力,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建强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助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个中心是建设区域教育文化中心,打造文化软实力更强的“支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放大“学在徐州”教育品牌影响力,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合作,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围绕文化强市建设,传承保护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打响“国潮汉风”“快哉徐州”文旅品牌,构建世界级汉文化重要交流窗口和区域精神文明高地。

一枢纽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集聚辐射力更强的“支点”。推进中心城市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高效衔接,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着力建设“米”字型高铁枢纽,与周边城市共建“1小时通勤圈”,深入推进“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布局枢纽经济区,不断提高交通枢纽能级。

一高地是建设双向开放高地,打造引领带动力更强的“支点”。今年全国《计划报告》中,把“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列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将深度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运营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做大开放型经济,放大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助力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各位媒体朋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和省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徐州四十年矢志不渝的坚守和追求。我们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以“头马”担当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徐州图景。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王市长。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徐州作为全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近年来,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否结合徐州的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谈谈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剑锋:

谢谢您的提问。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重要的实践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为我们提供了路径指引和方法论遵循。

做到因地制宜,必须立足徐州实际和特殊市情。从发展阶段看,徐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承担着做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层次的双重任务;从现实情况看,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既有产业基础、集聚优势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有不少历史包袱。下一步我们要坚定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好优存量、扩增量、谋变量的“组合拳”,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想通过三组数字来说明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组数字是“10-100”,就是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从低到高的跃升。徐州目前的传统产业占比还比较高、超过六成,是不能放弃、全力守护的家底。我们将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同步推进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产品更新,促进发展提速、层次提升、效益提高,不断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比如,工程机械产业,重点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智能化、无人化、新能源化新赛道,提升国际化收入占比,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再比如,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拓展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打响特色品牌,这两个传统产业今年规模都有望超过千亿。

第二组数字是“1-10”,就是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从小到大的成长。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些年,我们坚持推陈与出新并举,新兴产业呈现茁壮成长、蓬勃发展,比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数字经济规模都已经超过千亿,安全应急产业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其中矿山公共安全装备占全国1/3份额,另外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产业拥有了一批拳头产品。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更加突出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主攻细分领域和“独门秘技”,加快新兴产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持续提升产业集群量级,形成竞争力更强的新支柱产业。

第三组数字是“0-1”,就是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从无到有的突破。培育未来产业是为新质生产力“播种”。我们积极下好先手棋,去年充分考量现有产业潜力和优势条件,前瞻性谋划了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5个产业是相对比较明晰的,就是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这5个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此外还谋划了零碳负碳、前沿新材料等若干前沿性未来产业,一体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积极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比如,深地空间利用产业,依托省级云龙湖实验室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现在已经谋划了一些新的领域;氢能产业,利用采煤沉陷区探索布局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在储能产业,主要是利用废弃矿坑申报抽水蓄能项目,推进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等。

徐州作为省内经济大市,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勇扛重担、勇挑大梁,全力服务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

徐州作为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的重要板块,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特色亮点是什么?如何在区域重大战略中体现更大作为、扛起更大责任?

王先正:

2017年,国务院在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正式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同年,省委省政府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赋予了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任。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将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了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作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政策举措之一,这对徐州和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这里,我用“三个关键词”来回答您的提问。

第一个关键词是“枢纽链接”。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国家多个区域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带,在促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主动找准切入点和契合点,向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北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西与霍尔果斯等口岸强化互联互通,向东与连云港共建“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既承接南北集聚高端要素,又链接东西服务双向开放。

第二个关键词是“辐射带动”。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经济体量、城市功能、科教资源都位居区域首位。我们主动扛起“头马”担当,牵头成立了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了首期规模20亿元的区域产业投资基金,先后建成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等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金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功能平台为区域发展不断赋能,更大范围联动区域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辐射带动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力、加速崛起。

第三个关键词是“齐心一力”。淮海经济区是苏鲁豫皖10个城市共同的名字,构建“淮海一家亲”也是各地一致的追求。2018年以来,相继召开了六届协同发展座谈会,签署合作协议18项,已经从最初的人员互访,变成全方位的对接合作,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承接对接、生态联防联治、民生共建共享等领域,扎实开展52个合作事项,应该说,协同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国家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机遇,持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综合承载力、区域影响力,积极争取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改革试点,着力提升淮海经济区在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谢谢大家!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

我们知道,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请问,徐州要如何不断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动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枢纽经济新高地?谢谢。

林斌:

感谢这位记者对徐州推动枢纽经济新高地建设工作的关心。交通是徐州发展的基础,也是徐州发展的优势。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成功入围连云港-徐州-淮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市等一批示范项目,开工建设东部绕越高速公路、顺堤河二期码头、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等一批重大工程,枢纽功能得到持续巩固和完善,2023年我市集装箱公铁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等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接下来,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加快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发展优势。

一是铺路架桥建网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通道+枢纽+网络”交通体系。铁路方面,完善“米”字型高铁枢纽网络,加快潍宿高铁建设,推进徐菏高铁、徐菏普铁前期工作,力争到2030年,市域干线铁路里程达到1020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570公里。公路方面,推进东部绕越高速公路、外环公路西南环建设,开工建设沛丰高速,加快台睢高速前期工作,力争到2025年,普通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1700公里。水运方面,完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徐州段)综合整治,推进通港达园航道整治,积极打造淮海经济区内河航运中心。航空方面,建成观音机场T1航站楼、国际货运站,全面提升观音机场保障能力。

二是优化布局强功能。规划布局内外联通、运行高效的“3+8+N”物流枢纽体系。“3” 是指对标国家物流枢纽,推进陆港型、生产服务型、空港型物流枢纽建设。“8”是指推进8个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建设。“N”是指根据生产和商贸需求,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按照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方案,结合上述规划布局,我们正在推进实施淮海国际陆港多式联运集散中心、万纬冷链智慧物流基地等30多个枢纽设施项目,将进一步增强我市枢纽服务能级。

三是调整结构降成本。1-4月份国际班列、陆海联运、公铁联运、河江海联运四大多式联运体系累计完成26.3万标箱、同比增长12%。近日,“新沂—连云港”海铁联运首发,相较公路运输,该方式将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60%以上。我市将继续发展水运集装箱班轮运输,力争今年吞吐量达到30万标箱;稳定运行4条海铁联运线路,促进内贸铁路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广CCA、抵港直装、船边直提等新模式,提升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全力为企业做好服务。通过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力争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下降0.2%。

四是深度融合兴产业。完善枢纽经济功能区规划,推进物流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陆港经济,加强淮海国际陆港与连云港海港联动发展,推动在数据共享、业务互通、通道互联上取得更多成果。着力培育港航经济,深化与上海港、太仓港等枢纽港口沟通合作,加强与马士基、中远海、象屿物流等龙头企业合作,培育港航经济生态圈。加快发展临空经济,依托观音机场打造临空产业集聚区。积极孵化高铁经济,争取年内实现高铁货运班列首发开行。

总之,我们将持续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谢谢大家!

我苏网记者:

近年来,徐州动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中华秋沙鸭、震旦鸦雀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频频“出镜”,说明生态有了很大改善。请问徐州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徐州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谢谢。

孙文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徐州生态环境的关心。

俗话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徐州近年来不断变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驻足,除了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几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外,今年以来我们又陆续发现了包括北朱雀在内的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于徐州百姓而言,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日常,“徐州蓝”经常刷屏市民朋友圈。

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三个关键举措:第一个关键举措是“壮士断腕”。2018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对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进行系统整治和布局优化,近两年来,更是加大对包括四大行业在内的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力度。给大家报一组数据:从2018年到现在,全市钢铁企业由18家整合为3家,焦化企业由11家调整至4家,水泥企业由62家压减至15家,燃煤电厂由24家优化至15家,加上排放标准不断提高的共同作用,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也有力支撑了徐州PM2.5浓度由2018年的每立方米60微克以上,一路下降到近两年的40微克左右。第二个关键举措是“系统施策”。刚才王剑锋市长也介绍了,2023年徐州44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达97.7%、改善幅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数据的背后,一是突出久久为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以市区奎河治理为例,单条河的治理投入就达10.6亿元之多。二是突出协同治理。在国省考断面基础上,又在全市范围内新设28个市考断面,今年又全面加强河湖长制工作,进一步织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在各级河长履职过程中,重中之重就是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三是突出重点重抓。针对近年来水环境治理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加强重点河湖综合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个关键举措是“立法保障”。为有效形成全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凝聚跨部门、跨行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加强与周边地区联防共治,近五年来,我们先后出台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 7部,制定地方标准3项。今年以来,我们又加紧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围绕水资源集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立法调研。

尽管如此,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老百姓对更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甚至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接下来,我们也将重点围绕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地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具体要求在徐州落细落实。二是进一步加大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力度,不断开辟新质生产力在生态环保工作中的更多应用场景和产业赛道。三是进一步提升生态环保工作的精细化水平,特别是聚焦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和改进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精准发现、深入研究和高效解决的体制机制建设。

谢谢记者朋友。

中国网记者:

徐州作为国务院批复建设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推动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方面将有哪些新的探索?谢谢!

王剑锋: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徐州作为全国11座城市之一,从2022年11月启动建设,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接近尾声,今年是收官之年,一方面是交出过硬成果,另一方面是积极谋划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探索从“先行”到“示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实施四大行动:

第一个是实施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行动。刚才我简要介绍了生态转型取得的工作成效,特别是创造了“生态修复+”的模式,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30.9万亩、采石宕口206处,将生态疮疤转变为发展资源。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采石宕口治理、工业遗留地块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第二个是实施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徐州建设示范区的主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与省科技厅签订的厅市会商机制,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工程,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矩阵,最具代表性的是刚才也介绍到的云龙湖实验室,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相关平台已投入使用,去年成为江苏第四家获批筹建的省实验室,未来将全力锻造国家深地战略科技创新主导力量。注重发挥好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建强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259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第三个是实施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行动。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产业转型,协同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聚力建设产业强市,在去年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的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排名再进位。近年来,我们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就是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有一个案例,徐州的一家企业珀然股份,是传统的铝轮毂生产企业,通过建设行业第一条高吨位全自动直锻铝车轮生产线,成为省级智能制造工厂,研发周期缩短了1/5,运营成本降低了1/5,生产效率提升了近1/4,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第四个是实施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行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开展“创响彭城”“人才夜市”等就业促进活动,保障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紧紧盯住群众衣食住行之需、生老病死之苦、安危冷暖之难,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可感可及的幸福。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近年来,徐州着力培养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我想问一下在生态修复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下一步的具体状况?

林斌:

感谢这位记者对徐州生态修复工作的关心。近年来,我们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城青山半城湖”生态名片更加靓丽。我们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探索“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形成了采石宕口修复的徐州方案,创出了生态修复治理的徐州标准。桃花源湿地、五山公园等一批“城市疮疤”变为生态亮点,《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2项生态修复标准向世界发布。五年来,我们累计修复湿地1.89万亩、综合利用废弃地4000多亩、治理废弃宕口81处。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态底色。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我们将统筹衔接上位规划,加快推进17个自然保护地的规划编制,形成布局合理、支撑有力、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在去年8月,《徐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国首批获批,优化了以田园为生态基底、以河网为生态骨架,以重要林地、湿地等生态斑块为支点的“两河两湖、三横六纵”生态安全格局,与我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充分套合,为全市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空间基底。

二是突出系统思维,积蓄城市绿色财富。我们将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科学合理排定年度生态工程实施计划。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9.92亿元,实施五大类、62项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新沂骆马湖、邳州黄墩湖等10个国家山水工程。我们还将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实现路径,深化EOD模式试点,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贾汪大洞山、铜山圣人窝等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价值链、供应链和要素链,以“三链融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是树牢精品理念,打造城市绿色家园。我们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用好园博会成果、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试点机遇,全面补齐城市功能品质短板。比如,通过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有效增加了建成区的绿地供应,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均衡布局的公园城市体系。目前,全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90.8%。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试点,全力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更大力度实施人工修复+自然恢复的“双复”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谢谢!

徐州日报记者:

去年,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了《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设区市级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请问徐州市率先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先正:

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去年12月,省发改委发布了《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徐州率先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城市。在这个《规划》中,构建了“一核三区三带”的总体发展布局,提出了夯实能源供给、重构能源消费、建设新型电力、完善能源管理、打造能源产业“五大体系”的工作任务。总体来讲,徐州率先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点考虑,激活能源基因、顺势而为构筑竞争优势。徐州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现有煤炭保有量约26.5亿吨,太阳能年均日照约2270小时,光伏电站年均可利用1200小时,风电年均可利用达2500小时,地热资源蕴藏丰富,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采煤沉陷区可用空间达到42.7万亩,各类装机总容量达1812万千瓦,这些能源资源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口粮”。此外,徐州也是省内唯一的内陆综合能源基地,是外电入苏、西气东输的重要节点,我们先后获批“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具备了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资源禀赋和先天优势。

第二点考虑,扛起使命担当、乘势而上推动绿色转型。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23%,但是煤炭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重道远。我们编制这个规划,就是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有序实施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布局建设新能源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积极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实现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双优化”、能耗强度和碳排强度“双下降”。

第三点考虑,抢抓产业风口、聚势蓄力厚植发展动能。近年来,新能源产业迎来巨大风口,氢能、新型储能等超级蓝海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作为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之一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是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双碳产业4大主链及12条细分赛道,《规划》也围绕光伏全产业链、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氢能“制储运用”、碳金融等重点领域,编排了总投资2940亿元的163个重大能源项目,着力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谢谢大家!

消费日报记者:

今年“五一”期间,徐州文旅市场持续火热,不仅迎来大量游客旅游打卡,更是被多家媒体聚焦报道。请问,徐州下一步如何延续这种良好发展态势,打造文旅IP持续出圈?谢谢。

吴卫东: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徐州文旅发展的关注。

今年以来,徐州文旅市场热度持续高涨,成为新晋旅游热点城市。“五一”假期期间,全市接待游客571.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6亿元,较去年假期分别增长30.8%和28.04%。节假日之后,我们对文旅市场的运行和服务保障等工作认真进行了复盘分析。对徐州来讲,要延续文旅市场良好态势,必须要在进一步满足广大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上下更大的功夫。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突出文化赋能。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闻名遐迩,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五一”期间,我市最受外地游客青睐的旅游项目就包括了龟山汉墓、博物馆这些历史文化景区,这也充分说明当下“城市体验游”的消费者不仅需要“烟火气”“性价比”,同时也向往“历史感”和“文化深度”。我们将充分用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开发新线路、打造新标识、提供新体验,切实增强徐州城市文化IP的吸引力和含金量。今年我们重点推进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建设,力争打造成为“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集中展示示范区,塑造鲜活的“徐州标识”。目前“彭城七里”部分节点项目已经建成开放,如果记者朋友最近来徐州,可以到文庙街区去感受下古今贯通、文商旅融合的美好体验。

第二,丰富产品供给。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徐州乐园、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九顶山野生动物园、徐州园博园、徐州方特乐园等项目,旅游承载力日益增强。今年“五一”假期,以上五个重点景区合计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思路,加快推动云龙湖、五大主题乐园等既有旅游资源更新产品、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开发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比如,去年我市文旅集团精心打造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融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于一体,演绎了一段美好的徐州故事,广受游客好评;目前我们又在高水平策划九里山古战场沉浸式演艺项目。

第三,优化服务质量。今年“五一”期间,我市成立市、县两级假期临时指挥部,开展多部门联合巡查,第一时间处置游客诉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发挥假期临时指挥部作用,进一步优化服务、强化保障、精准治理,建立问题快速发现和高效处置机制,切实解决诸如网红街区管理、宾馆住宿价格规范、窗口服务水平提升等影响游客体验的突出问题,以政府主动作为,带动企业和市民一起行动起来,汇聚文旅事业健康发展合力,以文旅大发展带动徐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胡竹:

谢谢王市长和其他四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标签:

责任编辑:冯晓丹

阅读推荐
e5af7f27-3353-42bb-ab31-5d33d7ebcebb.jpg.jpg
扬州“护线爱鸟”示范经验多次亮相国际舞台,赢得海外国家关注。
d498d86b-1a99-4360-b88b-028799ac470d.jpg
这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OXnqJecTd4xC4nxTCW2AEHl2_副本.jpg
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微信截图_20241216164725.png
随着欧美年终购物季的到来,南京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升温。
微信截图_20241213111118.png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工作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周纪穆则担任他的助手,两人携手救助难民。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70309310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