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让世界知道中国“年”的故事
来源:新华日报   2025-02-05 10:33:00

□ 本报记者 吴雨阳

“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2月,“年”将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登上美国纽约的画坛——南京青年插画师、原画设计师白雨创作的非遗系列插画《年》,获得第67届Society of Illustrators(美国插画家协会)的Jury Selection(组委会选择奖),即将在纽约展出。

“其实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到的年味越来越淡。一说过年就是回忆小时候的过年情景,过年也成了一种记忆。”谈到创作这组画的初衷,白雨说。

这组画最初来自白雨在美国读研时的一个作业。当时,她身边的亚洲人很少,更难以找到亚洲文化的痕迹。“我感到特别孤独,过年想家了,顶多就是去中国城买点吃的,慰藉一下。”这样的环境,催生出她对春节的浓浓思念,记忆里中国人贴春联、挂灯笼、穿红衣的习俗都从脑海中跳了出来。于是,她把这些习俗融进画里,用“年”大战“夕”的故事,告诉老师和同学们除夕的由来。没想到作业交上去,导师激动地拿着画在教师群中传阅。

每次旅游时,白雨都喜欢在景点的“犄角旮旯”里寻找现代社会鲜见或淡去的东西。“福建土楼屋顶上神态各异的瓦猫神兽,‘奶凶奶凶’的,让我着迷;云南的古文字——东巴文,有时还被当地人使用在饭店名称、墙壁广告语中,字形生动活泼、色彩丰富艳丽,好似现代版的象形字;浙江乌镇白墙黑瓦的屋檐,既简洁又不失传统味道,我在《年》中画的就是这种屋檐。还有泉州的花灯、木偶戏,安徽歙县的鱼灯等,都是我神往的东西。”

《年》这组作品根据除夕传说,讲述了在遥远的古代中国,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名为“夕”的年兽都会到村里猎食小孩,这一夜也被称为“年关”。直到小男孩“年”出现,利用“夕”害怕光、红色和响声的弱点,才带领村民一起把“夕”吓跑,因此这一天也有了新的名字——除夕。

白雨目前在南京传媒学院任教,她去年利用课余时间,将原本的一幅作业精心打磨,扩展成6幅组画。画中融进古镇建筑、民俗风情,村庄的各个角落都安排了不同的微型景别,就连酒馆都有完整的营业状态,让作品富于真实感和代入感。场景中还有许多隐藏的中国元素:福建泉州的非遗灯笼、古代刺绣花纹、安徽歙县鱼灯、泉州木偶戏等,让故事的表达更加丰满。

读书、就业、留学、从教……白雨的世界始终和画相关,她说自己很幸运,喜好与职业相连,职业又是事业的延展,还可以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传达给学生。她对学生说,“对于过年,我们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所谓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搬几个传统元素,而要将传统元素在今人的语境里合乎肌理地呈现。”

眼下白雨正在创作的,也是根据一个传说改编的故事。她说,优秀传统文化总能激起自己无穷无尽的创作激情。

标签:组画;木偶戏;安徽歙县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