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南京博物院“十二生肖闹新春”文物展即将开幕,本次是南博第13年连续推出新年“生肖专题展”,以“十二生肖”大团圆为主题,同时突出牛年牛文物之特色。南宋的《四季牧牛图》绢本画也将在此供观众“一睹真容”。
本次“十二生肖闹新春”文物展共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223件套文物,包括瓷器、青铜、玉器、年画、书画、竹木牙角等,几乎包含南京博物院院藏所有艺术门类。通过展出体现十二生肖文化的器物、包含十二种动物的文物等,向观众传递十二生肖文化、先民对于生肖寄托的情感,见证文化的传承。
牛年“牛”画自然少不了,南宋画牛名家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将出现在展厅内,据南京博物院内容设计师谢博介绍,由于该绢本画年代较远,文物保护难度较大、要求较高,从展出到回库房几乎需要一年的时间,展出次数很少。《四季牧牛图》全卷共四卷:春牧图、夏牧图、秋牧图和冬牧图,以阔笔墨点之树,侧笔偏锋“大斧劈皺”刷扫坡岸塘堤;牛作细细晕染与碎笔小擦,与大块面捷速皺擦形成鲜明对比,状形十分精到。观众可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赏“四季之牛”。
既是“十二生肖大团圆”,那便离不开对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文化的追溯,谢博介绍,自春秋战国便出现了天干地支对应动物形象的记录方式。在展厅入口陈列了由玉石、玛瑙、水晶、煤精等制成的十二个形态各异的生肖动物雕件。明代的“四神十二生肖八卦纹铜镜”、清代用作配饰祈福驱邪的“压胜钱”、战国越国象征王权至上的“青瓷蛇纹悬鼓座”、明嘉靖年用以蛇为纹,纹出象形“寿”字的“青花云龙纹盖罐”等陈列文物都体现了在道教文化影响下,十二生肖被先民用在器物上,以寄托辟邪趋吉等情感。
牛年将至,牛在十二生肖文物中亦被先民赋予的独特的意义,观众可以通过唐朝的“彩绘陶牛车”体会笃信玄学的魏晋士人如何把牛车视为“仪式感”的标志;通过明代的“铜牛香薰”“铜犀牛镜台”体会辟邪纳祥的牛图腾如何走进少数民族先民的“精致生活”;通过清乾隆年间的“黄釉牺耳尊”和康熙年间的“毡包青釉牺耳尊”体会牛如何为祭祀“提高格调”……
展厅最大的部分当属12个生肖动物文物展台,“木雕双猴花板”“洗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除文物陈列外,南博的镇馆之宝——“错银饰青铜牛灯”也“属牛”,根据错银饰青铜牛灯制成的文创产品“错银饰青铜牛灯”香薰烛台也将同步亮相。
2009年,南京博物院举办“中国牛——牛年牛展”,从此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生肖专题展”,去年春节推出“瑞鼠福——鼠年鼠展”,成功将十二生肖主题展悉数展出,打造出“生肖专题展”品牌展览。如今站在新一轮的起点上,南博选择以“十二生肖大团圆”的形式策展,期待尽可能完整地、精心地将生肖文化、文明与故事传递给大众。
本次展览将于南博艺术馆大观厅开展,春节期间正常开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