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百科百景
苏州评弹
来源:苏美艺术  
《苏州评弹》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描绘了苏州评弹作为传统民间口头艺术,是如何在当代这个都市社会保持其活力的,它是本地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

本期为您推荐由施吟云著的《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描绘了苏州评弹作为传统民间口头艺术,是如何在当代这个都市社会保持其活力的,它是本地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

作为苏州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苏州评弹到现在已经400多年的历史,以简便的说唱形式、精彩的书目内容、惟妙惟肖的表演方式得到了一大批本地或者外地观众的喜爱。它与中国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文化三绝”,又同昆曲、苏剧并称为苏州曲坛的“三朵奇葩”。

第一章 吴侬软语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上,苏州就因为在政治、农耕、经济、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而声名显赫。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地区的生活风俗、饮食习惯和手工制品,以及音乐、绘画和建筑都深得这座城市的哺育,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评弹更是令富足的城市生活锦上添花。

15世纪时,使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口头艺术形式“评话”(说书)和“弹词”(唱书)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弹词的出现比评话要晚得多。它的前身是盲艺人的“鼓词”表演,是一种在琵琶伴奏下讲述古今故事的艺术形式。为了区分这些以语言为主的艺术形式,一般冠以形成地区的地名(通常也即相应的方言名)以示区别。于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成了特定的艺术形式。由于这两种形式在表演上具有共同特征,人们用“评弹”这样一个独特的复合词同时指称两者。

第二章 茶楼书场

“书场”是专为评弹演出而建立的表演场所。说书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辗转于各个书场,为各地百姓带去表演,评弹巡演因此被称为“跑码头”。

2015年5月3日一场当代茶楼里的评弹表演。评弹艺人周梦白被点唱开篇《杜十娘》。

在本地人看来,春季时喝上一口人工采摘炒制的碧螺春茶可算平常生活中的赏心悦事。如果向当地人询问该上哪儿喝碧螺春,他们一定会告诉你,去茶楼或是评弹书场。去茶楼喝茶理所当然,可去书场又是为何?原来,书场的底楼有时也作茶楼之用,可供客人聊天谈事。大家在这里边喝茶边社交,行话里叫“喝社会茶”。

今天,这种生活习惯还在老苏州中延续着。除了演出时间,书场还是保留了给听客社交喝茶的功能,早早地就向大众开放。

第三章 评弹技艺

苏州评弹的表演需要运用大量技巧。和其他传统口头艺术一样,它的艺术性涵盖诸多方面,立意、叙事铺排、演唱、音乐伴奏、拟声、韵律和意象等等都包含其中。对表演者来说,以上每一种都是一层限制、一种挑战,因此作为讲述故事的评弹表演,就成了一种激发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共鸣的媒介。“说、噱、弹、唱、演”这几项技艺便是苏州评弹学习、训练的核心。

学艺期间,学徒不仅必须要掌握如何用说和唱结合的方式来讲故事,还有讲、唱中各种约定俗成的表现手段。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不仅是为了演出效果更好,更是为了让说书先生的表达和观众的接受之间更顺畅,毕竟无论说还是唱,都是借由语言、音乐和动作等手段向观众进行叙述,并且从观众那里获得效果的反馈,然后再反过来激发演员在舞台上的临场反应。

第四章 说书先生

1、说书人:传统上,任何形式的说书表演演员都可以称为“说书先生”,并无特指,但现在这种称呼几乎仅用于评弹艺人。评弹艺人大多见多识广,身着长衫,因而被称为“先生”。这一称呼也可简称为“说书的”“说书人”。说到说书先生,人们脑子里浮现的就是他们的形象和贡献,在当地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他们优雅有教养,靠说书或唱书谋生。

评弹里的“双档”,约定搭档的行话叫“拼档”。这样的搭档通常是一男一女,男为上手,女为下手。男女双档大都如此安排,只在少数拼档里由女性充当上手。20世纪初以来,随着女艺人的涌现,下手专攻的琵琶伴奏大大丰富了评弹的旋律表现。

2、默契双档:为了说明上手和下手两种分工给艺人打下的烙印之深,书中选取了几对搭档的经历细描,他们分别是:夫妻档马志伟和张建珍,知名双档徐惠新和周红,自由双档惠中秋和戴小莉,以及一对从学校毕业不久的、事业才刚发轫的“小先生”、年轻搭档徐文龙和孙瑜。

2013年8月30日,马志伟和张建珍在光裕书场演出

杨振雄和杨振言

2013年9月13日,徐文龙和孙瑜在苏州狮山社区中心演出。

3、学艺之路:人们经常听到评弹艺人口中的“我先生”,指的就是自己传承家门中的老师。这种以学徒制为基础的称呼方式,也让观众在日常聊天中管艺人叫“说书先生”,和艺人见面则也以称呼“先生”致意。弹词大师徐云志回忆起自己拜夏莲生为师的仪式时,曾说道:

点起一对蜡烛和香,铺上红毡毯,我向师父叩了四个头。然后向太先生和师母行礼,并送他们每人两元银圆作为拜仪。夏莲生先后收了八个弟子,我是第六个。他给我起名韵芝,19 岁那年自己改名云志。

1961年苏州评弹学校成立,评弹教育的新体系也随之建立。除了一些社会上的挂靠艺人,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年评弹演员大部分都曾经在评弹学校接受基本训练。曾任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的金丽生就是1961级第一批入学的80名学生之一。

苏州评弹学校大门

第五章 听客情怀

苏州评弹被认为是苏州文化的基因,是根植于苏州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艺术。大部分评弹的参与者,包括从业者和观众,因为居住在同一个城市,分享着相同的文化背景。这意味着不分男女老少,众多评弹听客构成了一个共同体,集体继承着这一鲜活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评弹听客的社交生活就是苏州社会的缩影。

在苏州方言中,人们把观赏评弹演出称为“听说书”,而不说“看演出”“欣赏”或“看评弹”。观众被称为“听客”,因为“观众”一词似乎更适合用在较严肃正式的场合,而说书先生和听客之间的关系则更紧密。

2012年10月,司马伟和程艳秋在光裕书场演出。书场已经满座,一名工作人员(站者)正安排在庭院里加座。

依据参与各种活动的动机,大致可以将评弹观众分为几大类:行家、评弹迷、爱好者、常客和票友(粉丝)。除此之外,游客在评弹听客中占比也颇重。所有这些人集合在一起,构成了更大的群体——评弹观众。尽管在中文里,“评弹迷”“爱好者”和“粉丝”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在评弹观众里,三者分别指代的是参与程度各不相同的三种人群。这样的差别也正说明了评弹圈票友圈的多样性。

第六章 舞台变迁

随着20 世纪新技术的发展,评弹的传统观演习惯被广播和电视部分取代。特别是20 世纪30、40 年代,新技术对评弹的传播方式起了变革式的影响。到80 年代,传统书场和茶楼的复兴恰好赶上广播电视的新发展,再次对评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在苏州这座城市中,评弹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重要的意义。

《符号江苏》系列

《符号江苏口袋本》系列意在精选最具有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涵,凸显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

标签:苏州评弹

责任编辑:冯晓丹

扬州;巴西;东方白鹳
扬州“护线爱鸟”示范经验多次亮相国际舞台,赢得海外国家关注。
中草药;中医文化;中医药学
这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新型城镇;城镇化;江苏省
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电商;跨境;跨境电商
随着欧美年终购物季的到来,南京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升温。
威尔逊;南京大屠杀;鼓楼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工作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周纪穆则担任他的助手,两人携手救助难民。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承
见证两个“32”背后一个又一个家庭为传承这段历史记忆所做出的努力。
视频;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
一幅长卷穿越时空,感受缅怀与纪念、记忆与和平的生生不息。
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2024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留学生
纪念碑前,在宁留学生神情肃穆,静立默哀,依次敬献手中白菊,以表缅怀之情。
南京大屠杀;传承;纪念馆
有这样一群人,接过铭记历史、捍卫真相的接力棒,传承着民族之殇、吾辈自强的记忆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