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江苏‘一中心’建设的目标正与之高度契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备受鼓舞。她说,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两个关键词——产业、科技,两者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必将碰撞出丰沛的创新活力,凝聚成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阳春三月的北京,现代化新征程吹响号角,来自江苏科技、产业界的代表委员心潮澎湃,坚信科技的又一个“春天”必将到来;而在阳和启蛰的江苏,已收到北京传来的“春消息”,无数科研人、企业家期盼着创新“春风”吹进发展的各个角落。
加快建设:
紧扣科技、产业两大关键词
从“上天入地”到“登峰下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以发展天文科学为例,南京坐拥我国天文观测的‘摇篮’——紫金山天文台,在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江苏有条件,也必须有担当!”崔向群以她深耕40多年的天文光学领域为例介绍,截至去年,我国独立自主创新研发的“郭守敬望远镜”已发布1400万余条天体光谱信息,获得的天体光谱数远超世界上所有光学望远镜观测的总和。在今年1月,这台天文望远镜又发布了近年来捕获的一大批高速星和超高速星,意味着离破解银河系形成和演化之谜又近了一步。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正是“一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一中心’是‘一基地’‘一枢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必须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走出一条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江苏将主动衔接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体部署,把科技强省作为面向长远的奋斗目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底气十足——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2家、居全国省份第一;江苏院士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列全国第三,位居省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
“江苏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优势,必须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好开路先锋。”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有基础、有条件。但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必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要积极在主导产业领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要在可真正实现经济价值的创新方面“精准发力”。
定位明确:
全域创新,具备全球影响力
新年伊始,由江苏博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电子“高饱和度光刻胶”在宜兴徐舍镇进入了产业化加速扩能阶段,经过京东方等国内七大面板厂的试用,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显示器虽占全球产能半壁江山,然而制造像素的原材料“高饱和度光刻胶”主要靠进口,每年进口金额达60亿元。“十三五”期间,江苏博砚组建起世界级科研团队,攻克了这一产业链“堵点”,光刻胶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1%上升到目前的9%。“光刻胶国产化自主可控在中国势在必行,我们希望成为国内显示面板主要的光刻胶供应商,推动光刻胶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公司总经理曾利萍说,“光刻胶”是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其顺利国产化为我省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鼓足了信心,且彰显了定位——面向国际前沿,攻克“卡脖子”技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我省‘十四五’的创新定位十分契合。”省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认为,“一中心”主要功能应体现为“全域创新”:拥有一批高水平策源机构、拥有一批高竞争力企业群体、拥有一批高韧性创新集群、拥有一批高浓度创新生态,从而形成“全域创新”的科技强省。他建议,我省应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支持企业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上的探索;其次,构建科技自立为支撑的创新集群,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兴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此外,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科研管理体系,形成对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吸纳的强磁场。
怎样才能建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看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据介绍,助力江苏“一中心”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核心领域,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力争实现在某些领域的全球引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在江苏的示范应用,加快推动“从1到N”的成果转化,促进江苏产业创新升级,服务江苏经济发展。
集聚人才:
不断激发“第一资源”动能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人才集聚,“近悦远来”的江苏,始终以最优“生态圈”吸引人才,也不断激发着创造活力。
最近,同宜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喜报频频:公司研发的抗癌新药,不仅顺利通过一期临床第一阶段试验,公司还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积极协调下,正式搬进了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新实验楼。
“按照正常节奏,公司将在一年半到两年之内实现上市!”董事长黄保华博士告诉记者,企业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去年,他本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他的团队中,不少都是具备海外新药研发经验的博士,目前,他们的药物研发技术已经拿下两项国际专利。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发挥人才科技优势。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曹峰说,江苏的发展正在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才正成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充分激发释放人才红利,人才培养方式也需探索创新。曹峰介绍,当前,他所在的研究院正尝试设立导师制,每一位应届毕业生进来都有富含经验的老员工“传帮带”做实际项目;此外,应届生工作三个月后进行轮岗,接触不同领域的工作,如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等,培育全方位的工作能力。
近期,牛津经济研究院公布一项数据,到2030年全球将有2000万个制造业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不过,从中国来看,‘机器换人’后,企业依旧缺人!”江苏省集萃智造智能研究所所长骆敏舟说,“我们在引进高学历人才时发现,他们有理论基础,但是不会操作伺服电机等设备,实践能力不强。”骆敏舟介绍,近年来,中心与哈工大、中科大等高校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从二、三年级起就进入企业做研发,有课题、有设备,在实践中磨练加工制造的综合能力。
以国际视野谋产业技术创新,还须全球范围配置人才资源。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特别选聘了国内外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中一流的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根据省产研院“十四五”目标,项目经理总人数将超过300人,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总人数将超过2000人。同时,还将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广泛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集萃研究生总人数争取超过1万人,为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平台引领:
充分释放创新聚合优势
紧抓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用好江苏“大院大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形成了累累硕果。放眼“十四五”,我省将更加突出创新核心地位,依靠各类创新平台、载体,重点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江苏贡献”。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载体建设。”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表示,202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目标定位,与中科院签署了《共建麒麟科技城支持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协议》,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创新发展深度对接,明确加大对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江苏正建设起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聚焦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加速壮大发展新动能。
“下一阶段,要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把重点放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上。”杨桂山举例说,当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在连云港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后将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为我国燃气轮机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自主化以及科研人员培养提供重大平台。
久久为功,培育、做强一个个创新平台载体,才能聚合成一片创新高地。“未来,省内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都将建有‘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快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合作。”刘庆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设立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600家,实现省内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还将加强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每年征集需求超60亿元,组织开展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技术需求对接成功率过半。
这个春天,未来之光照耀江苏大地;走向下一个5年,惟坚毅方能远航——根据“路线图”,到“十四五”末,江苏将基本完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战略必争领域、产业前沿领域以及江苏省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研发平台载体,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一中心”建设凝聚强大动能,全力支撑江苏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王梦然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