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机长臂挥舞,桩机声声轰鸣,日前,连云港市2021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海州区分会场)在高新区新浦工业园举行,同时设立海州工业园、宋跳工业园两个分会场,康缘医疗器械项目、海创锂电池极耳项目、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总投资90.8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进行了集中开工,掀起了海州区新一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建设热潮。
“去年7月,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着眼大局,对海州区和高新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实现两区融合,海州区侧重城市建管、社会治理,高新区侧重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通过8个多月的抱团发展、合力攻坚,目前,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功能叠加、运转高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破题成型。”海州区委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兴波说,抢抓两区融合战略机遇,量质并举强健产业筋骨,海州致力于实现“1+1>2”聚变效应,将高新区打造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和人才高地,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明确主阵地
夯实产业硬底子
“长期以来,高新区的发展面临缺少发展空间、缺少产业支撑等问题,两区融合后,高新区按照‘一区多园’管理模式,由过去‘市属市管、独立运作’,调整为‘市属区管、融合发展’,实际管理范围包括海州工业园、新浦工业园、宋跳工业园、科教创业园、云台产业园等 5 个特色产业园,成为海州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与海州实现资源共享,破解了产业空间、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发展能级得以跃升。”连云港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创说。
走进高新区内连云港腾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一丝不苟地组装智能水表、热量表。“我们的产品多达上百种,不同口径、功能的组合覆盖民用和工业用,在硬件之外,还提供支持智能表运行的系统、配套设备及软件开发。”腾越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文友介绍,去年,腾越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在稳扎稳打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样品已经发往40多个国家。目前,17亩的厂区已经不足以承载企业的发展,他们正在进行二期项目的选址。
高新区坚持“产业强区”主导战略不动摇,持之以恒抓项目抓投入,着力打造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软件信息及大数据四大主导产业基地,创优育强正大天晴、鹰游纺机、大陆汽车电子、罗盖特等骨干企业,依托创新孵化平台,汇聚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各种优质要素叠加下,1-2月,海州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60.4%,工业投资预计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501万美元,同比增长24.93%……一串串“开门红”数字的背后,是涌动在海州热土上蓬勃的发展动力。
打造主引擎
创新助推转路子
2015年2月,连云港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内科教资源富集,双创氛围浓厚,汇聚了“九校一所”科教资源,建有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与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TRIZ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等一批创新合作平台。
“创新是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高新区将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壮大、科技创新这一主责主业上,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实现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陈创说,随着两区融合后产业空间大幅拓展、产业基础更加扎实,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将明显提升。
园区内的江苏德发房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企业虽年轻,却已摘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桂冠。公司董事长卞金超自豪地说,德发房车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余件,新型实用专利50余件,在国内房车企业中首家开发出低重心非承载独立悬挂系统、国内首家推出旅居挂车电力辅助起步、刹车能量回收系统……“园区在场地、政策等方面给了我们大量扶持和指导,支持我们和江苏海洋大学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优质的房车产品。”卞金超说。
目前,两区融合对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叠加效应已得到充分彰显。“2020年,海州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7%;科技创业城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1项创新项目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新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2家、占全市总数的35%;正大天晴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化药研发实力百强榜首;江苏鹰游纺机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海州区科技局党组成员李锦梁一一细数。
2021年,海州区将实施“八个项目”,即“创新主体选育培优、孵化平台效能提升、研发载体提质增量、创新活动高质开展、招才引智协同推进、科技金融惠企纾困、农业科技产业创新、科技宣传凸显特色”,进一步提升海州区科技创新实力。
筑牢主支撑
服务提优营商环境
“真的只要跑一次,实在太方便了!”22日,江苏天联云计算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金先生感叹道。高新区行政审批局积极优化“全链条”审批方式,审批环节实行一次性告知承诺制,积极帮助完善申请人材料,安排专人负责企业“一对一”服务,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信息沟通,完善一次性告知制度,安排专人对接企业,网络线上审核资料,有效保证企业只登一次门便可完成注册全流程。
海州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抓好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为企服务扩面增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我们稳步推进行政审批职能改革,创新完善高效审批运行机制;持续扩大‘不见面’审批服务覆盖面,深入推进‘一件事’帮办代办改革;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全面推行‘一窗式’集成服务改革,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瞄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经验,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杨珂说。
在高新区,现已实现审批环节精确到人、审批岗位AB角分设、审批事项“一窗式”办结,真正确保事项承接到位,服务不断档、不掉线。营业执照、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全流程、全链通、无纸化、零费用、0.5个工作日全部办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海州区和高新区在规划、空间、产业、政策、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快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国家高新区、海州经开区和海州城区政策叠加效应,提升两区融合发展水平。”海州区区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锋说。
兴产业、起宏图,新目标、新奋斗,推动经济发展新格局,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实,在海州区,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正逐渐从“总蓝图”“规划图”加快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本报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邵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