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2021南京创新周第二次会前集中采访中,记者先后赴江北新区、六合区、浦口区和栖霞区探访多家创新企业时发现,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众多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一项项创新成果随之“瓜熟蒂落”。
依托顶级学科,精细化气象预报助企一夜收益数百万
“台风‘巴威’即将在辽东半岛东侧登陆,届时庄河风电场将受到极大影响,能否准确预报台风登陆后,庄河风电场区域内的百米高度风速?”
“结果证实,本次台风登陆后百米高度风速最高达29.7m/s,半小时后减弱到19m/s。我们提供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一晚上就帮助企业获利375万多元。”昨天上午,南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苗春生向记者讲述了去年的一个真实案例。
据悉,该院已为我国沿海地区85%的海上风电场提供精细化服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科是国内顶级、排名第一的学科。苗春生介绍,研究院以南信大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为支撑,以南信大教育部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研发国内领先的气象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等,提供气象信息精准服务等。
突破前沿技术,原子制造研发衍生防水保温新材料
金属色的罐体上“镶嵌”着大小不一的阀门,复杂的装置看起来像是一部“科幻大片”。在南京原子团簇与器件制造研究院内,眼前的原子团簇宏观量制造装置让人大开眼界。“这一装置获得了2020年南京市十项重大创新成果。”该院执行院长宋凤麒介绍,原子团簇宏观量制造装置使原子团簇产量突破了可观测量的关键阈值,比国际传统方法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将原来看不见的“空气”变成了一杯“液体”。
据了解,南京原子团簇与器件制造研究院是依托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南京大学王广厚院士团队与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共同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5月注册运营江苏集创原子团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强原子制造的前沿基础研究、科学仪器研制、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型器件研发的有机结合等。
在实验室,有两块外形、颜色、质量看起来差不多的立方体砌块,分别往上面泼点水,其中一块上的水迅速浸入到内部,而另一块上的水则凝结成水珠。
“水珠聚而不散的材料便是我院研发的原子团簇合晶石,这是一种高强度、轻质、绝热、防水的新材料,主要应用场景是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用于房屋的装配式墙体,可以达到承重、保温、防水一体化效果。”宋凤麒介绍,这是研究院在原子团簇宏观量制造研发过程中衍生出的产品,目前正在建厂投产。
研究成果再开发,数据上“打水印”追溯泄露源头
“我们通过软件在重要数据上‘打水印’,这些‘水印’是隐藏起来的,不可见的。”南京吉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长青说,一旦数据出现泄露事故,便可通过“水印”检测出嵌入的版权、用户、分发人员、时间等信息,从而追溯数据违法和泄露源头,从而保障数据安全。
南京吉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地理信息安全技术及服务提供商,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
这款“吉印”地理信息数字水印系统便是该公司研发的拳头产品之一。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军事、测绘、国土、规划、地址、勘测、公安等行业500余家单位的数据对外分发、提供和安全管理工作。
2012年,朱长青依托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南京吉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一流的自主研发团队与先进的安全解决方案,为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使用提供安全保障,走上了产学研用之路。
“产品集数据版权保护、数据外发控制、数据内网防护于一体,内部防范与外部控制双重保险,让数据管理更规范、使用更方便、共享更安全。”朱长青说,随着我国对数据安全越来越重视,这一市场前景十分巨大。南报融媒体记者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