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里桃花开,整修一新的山南头环村路边,一排汽车充电桩已安装完毕,“升级版”民宿掩映在桃花丛中,只待疫情散去游客来。山南头村只是无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还有像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越来越多像山南头村这样富有新江南人家特色的乡村“锡”居地吸引着城市居民。
“颜值爆表”打造新江南人家
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来。走进惠山区洛社镇“依水而建”的万马村,粉墙黛瓦、水清岸绿,白荡旁的芦苇刚刚发芽,根根挺立,锥子一样指向天空,在春光里别有一番滋味。行走在村道上,几百米内也见不到一点垃圾,村民们在屋前屋后忙碌着,“颜值爆表”的村容村貌处处展示着水韵无锡的新江南人家。
60多岁的村民顾三星指着新农房说:“停建10多年的农房翻新了,村里道路更宽更平,水电气配套比之前更方便,还新增了凉亭、小桥等新景点。村庄就像花园一样,我们当然要搬回来住啦。”
万马村的蝶变,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8年,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万马村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乡亲们一起动手,改水改厕,统一清运垃圾,修整民居和村道。
近年来,无锡市美丽乡村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一大批村庄改变了环境杂乱、设施不到位的状况,逐步展现出与无锡这个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乡村新貌,增强了发展内生动力。各地通过带农民出去看、请设计专家进村宣讲等形式引导农村增强建房积极性,无锡市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在村庄规划、公建配套方面协同推进,使农房建设快马加鞭推进,农房建设成为乡村美的突破口。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村庄干净、整洁、有序,是乡村美的基底。在锡山区东港镇占地7.1平方公里的港南村,村民们都觉得这个年过得特别舒心。“村道干净了,村河的水清了、塘美了,连散步都愿意多走几圈。”村民吴老伯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两年,该村的保洁年投入超100万元,是常年的3倍多。保洁队伍由原先的8人增加到近30人,再加上“每天检查”“保洁质量和工人薪酬挂钩”等机制的完善,如今村道上看不到废纸、塑料袋等垃圾,5000多亩耕地上和农民住房周围不见了乱堆放的杂物。村集体还对63条河道开展全面清淤,对人群集聚的河塘进行绿化整改、修建步道等。
锡山区安镇街道谈村的谈村浜是该村的中轴线。由于基层治理存在薄弱环节,河底淤泥堆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河水发臭发黑,经过河道整治,水质从原来的劣Ⅴ类变为Ⅱ类,沿河而居的居民也实现了从“龙须沟”到“水景房”的跨越。市级农房翻建试点——羊尖镇严家桥村界州,大力挖掘界州泉和界州古桥的相关传说和人文故事,保留原有村落肌理,与周边水系、道路、农田有机融合,形成“清泉环居、田园界州”的景观。
“近悦远来”构建乡村新生态
产业兴旺了,才能让原住民安居乐业,才能使经营者近悦远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
锡山区锡北镇周家阁村通过建设,原先的荒地、小河成为绿意盎然、小桥流水的小公园,再加上调整后整齐而美观的农田、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新农房,展现优雅别致的新江南人家韵味,村里的民宿、果蔬采摘园等生意越来越红火。
每当盛夏时节,太湖湖畔的鹅湖晨皓家庭农场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凭借不断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措施和追溯体系,“马小虎”牌无锡水蜜桃受到消费者追捧,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鹅湖镇,类似的“小巨人型”家庭农场星罗棋布,安星葡萄、金水梨、甘露青鱼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形成了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
城郊特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远郊乡镇也同样搞得有声有色。羊尖镇作为无锡著名的“米码头”,精心打造出了“江苏好大米”“中国优质大米”——严家桥大米,成为无锡首个航食餐饮土特产,极大地提高了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在做优“主业”的基础上,羊尖镇还大力发展菜籽油、稻田蟹、灵芝孢子粉、铁皮石斛、雪桃、猕猴桃、无花果、花卉、手工小麦饼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富民产业,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无论是锡北镇,还是厚桥镇、羊尖镇,都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逐渐构建起各具特色的乡村新生态。
“长治久美”百姓新幸福
找问题、聊需求、搞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但通过产业发展和资源引进,让真金白银落到村民口袋,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也是关乎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定海神针”。
在历史上,惠山区桃源村是个贫困村。在桃源村书记张谷看来,一三产融合无疑是桃源村的脱贫捷径。2017年,“大美阳山”的牌楼在山南头东面竖了起来。从此,包括桃源村在内的阳山镇在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这条路上大步前行。
阳山核心区“在册”的水蜜桃有8000亩,其中桃源村就占了一半左右。桃源村山南头,这个仅156亩的小村庄,无论是定位为军旅主题的姚文君家,还是私房菜经营得红火的刘建明家,抑或是张军林家的山南酒肆,从主题定位到农房设计,均出自山南头村桃陌文创平台——上海设计师郭武广之手。 2年前,山南头自然村进行整村规划改造,“虽然初期目标是解决‘空心村’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植入乡愁文化概念,使这个阳山核心区入口处成为引人入胜的金字招牌。”在郭武广看来,山南头需要什么、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利用专业知识,做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的规划。
搬回来创业的原住民,有在外面的见识,更有对家乡的深情。因此,按照他们的需求量身定做“大方向”不会错。在这座精心打磨的“文创概念村”中,一批回归原乡的“姚文君”正在把乡愁地标一一唤醒,成为一处处“幸福样本”。
乡村振兴启动后,各乡镇街道深挖本土资源“富矿”,打造文化IP,推动农旅融合。如锡山区安镇街道通过对全国第一座村级影剧院——谈村影剧院进行修缮翻建和功能升级,以“时光影院”概念再现1980年代流金岁月,形成谈村文化旅游的新亮点。而厚桥“稻谷文化节”,集经典锡剧表演、割稻体验、稻草人合影、直播带货为一体,在农业开发和观光体验的深度融合上进行了成功尝试,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年来观光旅游的城里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一下就火了!”在厚桥开农家乐的村民老朱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为实现全域清洁治理,无锡在江苏省内首创以市人大议案形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实施意见,率先实施第三方暗访评价,率先全市域、全方位、全覆盖实施“红黑榜”考核制度,率先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信息系统,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信息系统,设置“随手拍”功能,打通群众监督“最后一米”……这些率先举措,拉长了村庄环境整治的“短腿”。
去年以来,无锡通过系统布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加大交通沿线等重要节点区域周边村庄的环境整治和建设规划引导。通过“六个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无锡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路子,无锡农村品牌效应得以放大,建设了一批富有江南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田园乡村, 打造出了一批有着田园风情美、水岸风物美、建筑风貌美、空间风韵美,有着高品质内涵的诗意乡村 “锡”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