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特约记者 肖 明
通讯员 赵金君 吴俊杰 卢 钰
很少有人知道一家靖江民企长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生产火箭发动机的金属容器。这是一种对技术和品质要求极高的高精尖装备,容不得纤毫之差,制造商的综合实力可想而知。这家企业就是江苏民生集团。
这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从22年前英国BP石油公司液化石油气钢瓶生产订单开始。因BP公司所订钢瓶的标准极其严格,此前国内几十家企业没有一家愿意接单。改制之初的民生集团大胆接下了这笔“危险”的订单,满足了世界老牌能源企业的严苛要求,赚到了第一桶金。由此起步,至今该公司产品在全国特种气瓶市场的占有率已逾70%,拥有压力容器领域32项发明专利。2018年以来更进入了快速上升期。2020年产值5亿元,去年7.2亿元,今年1-9月已达8亿元,年均增长率逾30%。该公司推出的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特种压力容器,其技术水平均居全世界产业前沿。如与中核公司、江苏核电合作研发的乏燃料干式储存容器,与中船重工702所合作研发的海工、船舰用特种设备环保设备,与中国航天科技公司合作研发的新材料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壳体等。
以靖江1/50的土地,贡献了1/10的经济总量。2021年GDP108.5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71倍;规模工业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131倍。紧邻长江北岸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其成立至今——尤其是近十年所演绎的“南雁蜕变”历程,是靖江产业“求新”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2003年8月该园区成立以来,吸引了扬子江船业、江苏新长江、大明国际等来自苏南的实力民企,以及中建科工、中铁建、中船澄西等大型央企。扬子江船业集团是全球造船五强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大明靖江综合项目是国内最大和技术水平最高的不锈钢加工服务基地。迄今,园区已集聚了4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江北这片土地上的累计投资超过了350亿元,园区的产业层次得到了明显提升。大批苏南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新的资源、平台和发展空间,带动了靖江本地大批配套企业的成长。
瞄准更高水准创新突破,向更高产业层次升级。率先改革,打破既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以此赢得更多资源,进入新的产业。不满足于较好的基础,不断以“求变”推动“求新”,已成为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靖江之路”。
工业城的滑落与崛起
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靖江,是一座老工业城。预计今年规上工业产值将达到1600亿元,同比增长14.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位居泰州前列,高于全省平均。这一规模与增速不仅在苏中地区领先,在全省所有县域之中也位居前列。
靖江市工信局副局长高剑平坦言,靖江以制造业见长。他介绍,除了船、车、机、电四大传统产业外,高端装备、大健康、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是靖江的最新优势领域。船舶制造业的扬子江、新时代,被行业称作“全国最赚钱船企”。汽配业的新晨、华达,可实现车身冲压件从下单到送货的全流程服务。机电业的年产值已近200亿元。截至去年,四大传统产业占靖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70%。虽仍是主导,但比例已较前几年显著下降。
相比而言,靖江新兴产业的增速更快。从葡萄糖厂起步的大健康企业艾兰得,去年产值逾20亿元,近三年逆全球市场之势强劲增长。恒义汽配近几年转型生产重卡动力电池箱等,去年销售已达250亿元。航空装备业今年已投资70亿元,为C919国产大飞机配套制造结构件及尾翼的凯飞,一家企业即投资50余亿元。
靖江传统产业曾经历了数次起伏周期,滑落多次。但凭借“求变”精神与创新模式,每一次都很快重新崛起,并且延伸培育出新的产业。
立足于压力容器业的民生集团便是靖江传统制造企业的代表。今年9月,其自动化生产检测设备已全面投用,建成了数字化特种装备制造车间。记者看到,在机械手的精密操作下,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产品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
约十年前,该公司即明确了新的产业方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此,民生集团与华东理工、南理工、上海核工业研究院、中船重工702所等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建成江苏省环保设备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大力研发设计高端核能、天然气、页岩气、海工、军工、航空航天装备,大幅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了5%以上。民生集团董事长倪加明介绍,今年民生集团全面实施的“机器换人”计划,投入了8000余万元。
靖江开发区是泰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的十年间,其GDP年均增长8.9%,去年工业销售收入达918.66亿元,是十年前的2倍。创新能力加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1%,比十年前增加了20个百分点。由此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第二产业实现由造船“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的华丽转型,第三产业总量连跨五个百亿元台阶。
据统计,该园区已吸引了芬兰科尼、英国吉凯恩等16家知名外企,以及中信泰富、中国商飞、青山集团等18家大型国企和民企。迄今累计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27亿美元。吉凯恩大飞机结构件、赛德力医药离心机、大中智能电机等9个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库,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目前,该园区已形成了以青山为链主的金属材料产业链、以凯飞为龙头的航空零部件产业链、以恒艾为支撑的健康营养产业链等。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位于靖江市南侧,其重要定位之一是:打造江苏省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区、实验区和示范区。该园区把握这一改革优势,突出机制再造,不断创新突破。譬如:调整优化江阴、靖江两地“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协调解决园区发展中的审批制度改革、重大项目报批、产业政策落地、土地结算政策、财政平台融资等一系列问题。两市推动筹建江阴—靖江船舶海工、钢结构产业联盟,从过去的“隔江相望”上升为现在的“拥江相融”。
体制机制的改革之变,激励了这一“跨界”园区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强告诉记者,船舶制造、高精钢构、特色冶金、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和港口物流等“5+1”主导产业成型,成为中国民营造船基地、国家重钢结构产业基地、江苏省现代物流基地。2012年至2021年,园区累计完成GDP102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29亿元。今年1—9月,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3.99亿元、增长13.6%;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增长183.3%。货物吞吐量从2013年的2200万吨提升至2021年的4200万吨。一系列指标均在全市实现高位增长。
靖江开发区城北园区,作为全国三大空调配套生产基地之一,涌现出春意、宝奥兰等10多家骨干企业,以及通风设备、空气净化、制冷制热设备等600余家制造业中小企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靖江空调企业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赛事的场地建设,承接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海南航天城等众多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并参与编制组合式空调机组、通风空调风口、风机盘管机组等国家标准。
近日,全国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正式公示,地处靖江开发区城南园区的江苏赛德力制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离心机榜上有名。遴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是工信部培育细分行业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的重要举措,含金量极高,申报条件极为严格。江苏赛德力制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离心机专业制造商,拥有52年的生产经验,产品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锂电等行业,销售额、国内市场占有率、利税、研发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1年位居全行业第一。
如何再“求变”
为进一步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靖江的“十四五”目标锚定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市”。靖江开发区是该市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地区,依托沿江岸线资源,该区将持续发力船舶修造、粮油、木材、能源等传统产业,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船舶产业领军企业新时代造船投资20亿元打造智能化海工装备生产线,致力走“专、精、特、新”的产品发展之路。高起点谋篇布局航空制造产业,全面打响“靖江航空制造”品牌。目前该区航空零部件产业链雏形已现。此外,该区还将着力打造亚洲先进膳食营养补充剂专业生产基地。
作为靖江第一镇,新桥镇将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迄今该镇已拥有产能超3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各类“隐形冠军”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近几年,靖江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展现了高度的成长性与韧性,是江苏在新时代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地域缩影。
未来靖江将如何进一步“求变”“求新”?靖江市发改委人士透露,“十四五”时期,靖江将继续深化改革,策应“跨江共建、产城共兴”之需,推动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努力打造名实相符的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2023年,将聚焦重大项目、重大发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如:在航空航天、粮油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招引推进30亿元的凯飞航空复材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新突破,打造靖江“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品牌。
靖江市工信局副局长高剑平告诉记者,该市将强化产业集群建设,壮大提升船舶、电机电器等传统产业集群,强化技术创新支撑,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靖江市商务局投资服务中心主任方圆表示,将全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催生新的外贸增长极。
沈强表示,“十四五”时期,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重点依然是跨江融合发展,关键还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在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把园区发展放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在更大范围、更多维度上推动长江两岸资本、技术、人才各类要素资源在园区深度融合。
吕永刚指出,以现代化、高质量的标准衡量,目前靖江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存在一些隐患和薄弱环节。一是靖江造船业“重塑”后再创辉煌,但高技术船舶市场周期性强,需未雨绸缪应对未来的市场风险。二是机械装备、电机电器等新兴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偏少,处于分散突破阶段,仍需增强集群竞争力。三是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高端要素供给仍存在瓶颈制约,与苏南等地相比不具优势。如何更好地吸引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已是靖江打造产业高峰的最新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