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一内一外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回望过去一年,徐州的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收官;
“一箱到底”的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模式得到认可;
“中欧班列+市采通”推动外贸出口加速奔跑……
站在更高起点上,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充分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
耕好改革良田:
向更深层次挺进
改革,是时代的强音,是发展的关键。
改革和发展如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抓“重”抓“新”破难点,徐州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一项项举措串点成线、积厚成势。
去年10月31日,徐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成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典型做法。一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创新服务,提升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根本上解决审批难、审批慢的问题。
在深化放管服过程中,徐州刀刃向内,着力破解突出问题。
今年7月21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5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淮海经济区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改革工作既要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又要展现新气象、新风貌。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要求。
目前,《徐州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确定的119项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改革序时进度、质量成效均达到评估要求。
徐工有限作为“双百行动”试点、国家发改委第四批混改试点和省第一批混改试点企业,引入资金210.56亿元,圆满完成混改,顺利实现整体上市。
实践中,徐州边试点边探索,投石问路、先试先行。
市财政局以入选全国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聚焦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修订完善考核机制、促进优化贷款结构等多条举措。
去年5月26日,沛县发出全省首个“秒报秒批”智能化审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今年9月份“徐州尊老金发放”应用实现了“秒报秒批”向移动端延伸。原先需要一个月的审批流程,压缩到只要几十秒就能完成。
邳州市依托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开发“徐州农村独生子女奖扶金发放”应用模块,邳州市行政审批局、卫健委共同推进数据共享、应用,向符合条件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直接兑现奖励政策。截至2022年底,预计发放政策资金19422笔,合计155万元。
睢宁搭建“速来办”平台,要求群众反映事项有人办、必须办、快速办。有力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急难愁盼”事件,取得了转作风、提效能、优环境的多维度成效。“经过和‘速来办’工作人员的沟通,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就把我们前期需要的手续办下来了。”太一光伏科技(徐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徐州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高质量推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改革事项,支持各地开展“一县区一品牌”改革,打造更多具有徐州烙印的改革品牌。
建设开放高地:
向更高水平迈进
发展总是与开放相伴相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徐州始终坚持以“开放”理念拓展发展格局。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端重要枢纽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不断探索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的新路径,开放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大。
中欧班列是徐州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速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载体。
从2015年的第1列,到2020年第600列,再到2021年第1000列……
今年1—10月,中欧班列开行353列,“四向”国际通道全面打通,可通达俄罗斯、波兰、越南等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
展望“十四五”,依托港铁水联运枢纽优势和对外开放设施,徐州将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内河口岸功能,打造“一带一路”内河开放枢纽大港。
一艘艘货轮穿梭往返,一座座吊机转动作业。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不断创新物流运输模式,推动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发展,逐步从单一的内河航运转型成多式联运新体系。
2021年4月,顺堤河作业区率先实现内河第一家35吨敞顶箱直接装船,是“一票结算、一箱到底”的成功实践之一。该运输模式的成功尝试,在长江、沿海、京杭运河均属于首创。
徐州向东推进徐连一体化,强化与上海、宁波等地合作;
向西依托中欧班列巩固提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向南打通东南亚通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
向北高质量运营直达俄罗斯的货运班列,“海、陆、空、网”四位一体,完善开放通道,提升开放能级。
徐州跨越江海不断推出新举措实现开放型经济新跨越。初步形成“1+3+N”的开放平台格局,1即淮海国际陆港,3即徐州综合保税区、观音国际机场口岸和国际邮件互换局,N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仓库、跨境电商、双楼港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平台;
全市12家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提升,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获批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成功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深化工程机械、木制品、农产品三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
……
对外合作提质扩面,“双向开放”成果持续深化。
2021年,全市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94.17亿美元,较以往显著提高。徐州不断壮大外贸企业队伍,用好内畅外联枢纽优势,聚力打造“优进优出”的外贸新格局。
每一轮的改革
总是伴随着新一轮的开放
更深层次的开放
总是推动着改革进一步迈向纵深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徐州将拿出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
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