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开放是走向繁荣兴旺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奋进在高质量发展大赛道上,在建设双向开放高地上下更大功夫,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徐州如何破局?
“着力解决开放平台功能不强、开放型经济体量不大、对外开放通道不多等问题,聚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宽领域的双向开放格局,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提出新命题。
潮涌彭城,开放以兴。强平台、畅通道、优环境,开放的元素正在聚合反应中加速裂变。
让开放平台更强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江苏北部对外开放门户,全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今天的徐州,衔接南北、贯通东西、联通世界的战略区位优势更加彰显。
在年初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信长星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徐州要在高水平开放上有更大担当,打造江苏东西双向开放的枢纽门户。
所当乘胜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种种因素决定了徐州要以更宽眼界把握发展大势,在扩大开放上加力突破,靠开放扩空间、增动力,以开放育新机、开新局。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强劲引擎,开放平台建设是决定开放高地“高不高”的关键因素。一个地方的开放平台越优、越广阔,就越能在开放发展中赢得先机、占得主动。
徐州综合保税区创造了一年获批、一年建成运营的“徐州速度”;
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获批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成功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一个个开放平台在徐州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让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在徐州集聚重组、辐射扩散,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春潮。
耕耘不辍,奋斗不止。推动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如何让开放平台功能更强、效益更高?
徐州答题思路明确——
对于经开区、高新区等开放园区,要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大力推动其在对外贸易、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差异化发展、协同性融合。
对于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平台,要持续提升运营水平和开放能级,以高能级平台支撑高水平开放。
锚定目标,细化举措,进一步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徐州的开放之门必将越开越大,“朋友圈”必将越聚越广。
让开放通道更畅
开放能力首要是通道能力。有了通道的支撑,才能更好实现与世界的联通。
今年春节期间,徐州中欧班列累计到发8列,工程机械、家用电器、汽车配件、日用百货等“徐州制造”搭乘中欧班列远行海外。
从2015年第1列,到2020年第600列,再到2021年第1000列,作为徐州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速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载体,徐州中欧班列已全面打通“四向”国际通道,可通达俄罗斯、波兰、越南等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
不断加大的班列频次,持续拓展的辐射范围,架起了对外开放的桥梁。2022年,徐州市外贸进出口1291.1亿元,位居全省第8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其中出口1112亿元,进口179.1亿元。这是徐州扩大开放的最好见证。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越是外部环境趋紧,越要以开放发展求突破,抓好高水平开放的着力点。
持续完善对外开放通道体系,在开放通道建设上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实现“海、陆、空、网”四位一体,才能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起点,徐州的开放之“路”正在不断延伸——
向东,扎实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和连云港港联动发展。
向西,依托中欧班列巩固提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向南,打通东南亚通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瞄准RCEP国家开拓市场。
向北,高质量运营直达俄罗斯的货运班列。
伴随着货轮拉响远航的汽笛,班列呼啸着驶向全球,徐州与世界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
让开放型经济更有活力
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
在中东迪拜五大行业展上,一支由徐州市商务局及企业代表组成的商务团开展经贸洽谈,徐州光标建筑材料贸易有限公司等4家参展企业共接待客户277个,达成意向成交超1000万美元。
徐州经开区组织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赴沙特、阿联酋举办徐州经开区高端装备推介会,拜访客户洽谈合作。
踏着开放的鼓点,徐州企业纷纷“抱团出海”,拓市场抢订单,不仅展现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信心,也不断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
走出去铿锵有力,请进来满怀激情。
“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开展RCEP中小企业跃升行动,年内亿元以上外贸企业达到100家,对RCEP市场进出口额增长8%以上。”
“实施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三年行动计划,年内招引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达到60%。”
从目标到路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徐州狠抓外资外贸提质的方向清晰、举措扎实。
好的环境就像清新空气,对于外商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把徐州打造成为外资青睐的投资高地,同样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徐州诚意十足。
加大保障力度——建立重点外资项目服务机制,扎实有效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加强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扩大惠企覆盖面,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创新政策支持——用足用好中央、省、市三级商务发展资金,创新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企业降低综合经营成本。
优质便捷的开放环境成为吸引外资的“磁石”,为打造彰显徐州特色的全方位、高水平、宽领域的双向开放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开放潮声正激越。面向未来,徐州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在奋发有为中汲取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