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墟”之称,早在晋代宜兴斩蛟龙的周处所写的《风土记》里就有,记载为“陆墟市”。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锡置县,有个大夫陆端带了几个随从,视察无锡县境,从太湖到惠山,从梅里到安阳侯封地,一路看来,发现安阳山光秃秃,好似癞痢头。爬上山顶,发现一泓水池,广3丈,深丈余,连连赞口不已:“在此平原之中, 孤峰独立,八面威风。山顶竟有此水池!”于是给水池题名为“龙湫”。陆端在龙湫附近,注视着山石,发现这些山石浑然一体,软硬适中,适宜琢磨成器,只要有能工巧匠,定能打凿出好的器物来。
陆端住了下来,找来村中长老,问:“有无打铁的?”长老找来了铁匠。在陆端的指教下,铁匠打出了凿石用的榔头、铁钎、铁凿和楔子。
一天,陆端嘱随从带了酒肴、香烛,亲自来到山麓南面的空旷地上,与地方长老一起祭了山神。祭过山神,又带着村中巧匠,拿着规矩、凿石铁器,来到山顶龙湫旁的大石处,教他们如何把山石从连片的石头上取下来,如何制作石臼、石磨。很快,匠人们掌握了凿石技术。
几天下来,石臼、石磨被制作完成,匠人们从山顶将它们抬了下来,陆端高兴地看着,说:“你们就如此打凿, 要打凿出许多来,除你们用来舂米磨粉外,我还可以给你们推广到别处去。”从此以后,阳山石器运销江东数州。在2000多年的农耕时代里,对江东地区的人民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石器,由安阳山南面的南邗沟转运出去。南邗沟的转运处,形成了集市,后人以陆端之姓名市,称之为“陆墟市”。那南邗沟也被称为“陆墟港”。
以后,为便利石器从山上运出,陆区百姓又开挖了陆墟港通往阳山脚下的一条河道,名大成河。大成河入陆墟港的入口处,在宋宝庆三年( 公元1227年),有个叫陆灿的人,建造了一座用阳山石构建的单孔石拱桥,以“陆墟”名之。该桥长11.4米,桥垛宽2.2米,背宽1.8米,去石护栏净宽1.4米,跨径3.4米,两端石级各11级,拱系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桥两边石护栏为八根石柱,每根石柱上各有一字,组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桥南北有桥联,南侧上联为“茅村鸡声微闻钦乃”,下联已经风化不清。北侧上下联是“雁齿云排红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漫柳堤”。
陆墟桥历经沧桑,已近800年,经明清两代修建,始建及修建都有铭文。连续三次有铭文的古桥梁在无锡地区尚属首例。2004年,又经整修,被列入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陆墟”之名,因“区”“墟” 两音相近,渐以“陆区”用之。陆区桥不但是桥名,更是一个乡镇行政板块代名词,在无锡城区、常州、宜兴一带更是被称为“阳山陆区桥”。1000多年来,陆区市镇因出石器而享有盛名,清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把陆区街的房屋烧尽,战后又渐恢复,街道用金山石铺设,形成一条300多米的石板路。改革开放后,扩建新市镇,原老街的石板路尚保存完好,将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