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位于江苏昆山之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仁寿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上题有清代书法家姚雪轩“淞南凝秀”四字。张浦宋时已成村落,至明清时渐成集镇,境内江浦交织如网,潭荡星罗棋布,水肥土沃,地产丰富,素有“银张浦金不换”之美誉。
仁寿桥
张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秀丽,旧时有“灵山古刹”“长虹映月”“双洋烟波”“淞南凝秀”“周巷古渡”“㫰蓑禅院”“驸马老厅”及“许家双弄”等八景,远近闻名。如今,“八景”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尚存。
为不断挖掘、弘扬、丰富这一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宝藏,张浦镇组织发动工作者在芜杂的史料中挖掘出关于八景内容的记述,然后辅之古诗词,考证出典,寻觅遗踪,力求解读出这些景点曾经的迷人风采。同时,根据史料对八景的记述,由书画艺术家以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精心创作出一幅幅水墨作底、诗歌为赋、清雅明丽,符合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张浦古八景”胜景图,以期共同感受张浦的文化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这片充满诗情画意、文化积淀深厚的热土。
灵山古刹
灵山古刹位于张浦镇赵陵村,“灵山”即赵陵山。南宋赵灵王卒葬于此,建寺庙,故称为赵灵山,后因讳“灵”改“陵”。于远处眺望,古刹巍峨,山林青翠,风景如画,故称“灵山古刹”。山前广福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对联为证:“梵宇琳宫相辉映”“波光山色正平分”,生动描绘灵山古刹的精彩。此景现已毁。有诗云:
灵山古刹
文/谈马
自古灵山争不休,引来墨客仗藜丘。
松房萧寺残碑隐,鸟兽人神源极投。
破土三番圆俗梦,清歌几度理禅愁。
赵王宋墓翻篇矣,良渚千年未到头。
灵山古刹(作者:沈民义、姚苏)
长虹映月
“长虹”即张浦镇赵陵山西的一座三孔石拱桥——道济桥,气势磅礴,造型俊秀,凌空高跨如虹。每每浩月当空,银波激射涟漪,形成长虹映月胜景。后因年久失修,此桥于上世纪30年代初坍塌。有诗云:
长虹映月
文/谈马
淞南秀水出灵桥,风雨侵来道济凋。
不见长虹今映月,空闻雁齿古吟谣。
江波犹荡红巾泪,野色未沉樯橹焦。
难尽当年酣战事,赋诗怎忘祭天朝。
长虹映月(作者:沈民义、姚苏)
双洋烟波
“双洋”即张浦镇双洋潭。双洋潭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浦腹地。临双洋潭畔,极目眺望,无时不显双洋袅袅烟波胜景,故名“双洋烟波”。有诗云:
双洋烟波
文/谈马
淞南湖众数双洋,几世传闻妙且长。
翘尾白鱼迷远客,捧珠龙女嫁渔郎。
尚留独岛肥春草,再渡孤潭荡夕阳。
坐阅千帆分两镇,烟波尽处合仙乡。
双洋烟波(作者:沈民义、姚苏)
淞南凝秀
张浦集镇北市梢的仁寿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代著名书法家姚雪轩为此桥题写了“淞南凝秀”四个大字,后遂成为张浦一景。有诗云:
淞南凝秀
文/谈马
老河犹傍老街边,不见河枫霜满天。
旧巷修成多少事,古桥寻得两三船。
只知兄弟恩难尽,惟喜双虹命结连。
家住淞南凝秀北,重修济世有生年。
淞南凝秀(作者:沈民义、姚苏)
周巷古渡
周巷是一个古村落,扼昆山水陆交通要脉,宋时已设义渡。1976年,周巷大桥建成,昆南公路开通,周巷渡停渡,永远成为历史。有诗云:
周巷古渡
文/谈马
淞水三分先古渡,二分佳话在淞南。
凉亭或歇楫舟累,义井长招商贾酣。
犹记蕲王催战马,重寻归子刻碑庵。
千秋渺去无遗迹,何止滔滔十日谈。
周巷古渡(作者:沈民义、姚苏)
㫰蓑禅院
禅院位于张浦镇侯家浜,原为明代光禄寺署正孟绍曾旧宅,后为明臣张宪臣所有。至清嘉庆中尤为兴盛,规模有加,每每逢会赶节,香火缭绕,人头拥云,成为张浦一景,现已毁。有诗云:
㫰蓑禅院
文/谈马
崇隆禅院本为庵,明代偏居小镇南。
孟子遗孙传旧宅,世宗进士供蒲龛。
悠悠杂咏古今志,袅袅经声春夏谈。
不见蓑衣来续㫰,但听烟雨已沉酣。
㫰蓑禅院(作者:沈民义、姚苏)
驸马老厅
明世宗姐夫邬景和罢归故里,在张浦镇周巷老家长埭西首建一座厅堂,俗称“驸马老厅”。全厅两边均为封火山墙,庭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旧时游人到周巷,无不到附马老厅去寻迹怀古。有诗云:
驸马老厅
文/谈马
大明驸马生周巷,半百赐归修古堂。
淞水毗邻商贾地,玉峰遥指渡人乡。
偏交骚客吟诗赋,更纳义民巡武场。
不爱玄文专迭翠,邬家占得一才郎。
驸马老厅(作者:沈民义、姚苏)
许家双弄
近代,张浦集镇有十三条长巷深井,其中南北许家弄最负盛名。南许家弄位于下塘街南段,北许家弄位于上塘街偏北。南许家弄今已拆除;北许家弄今尚存。有诗云:
许家双弄
文/谈马
许家双弄深深院,三进厅堂石库门。
风火墙高摇紫翠,雨烟楼静叹黄昏。
细研北弄遗文古,轻抚上塘残迹存。
合住几家当历久,别来尽是不同孙。
许家双弄(作者:沈民义、姚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