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四美厂旧址门楼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你知道“扬州八怪”郑板桥描述的是哪座园林吗?相传乾隆南巡驻跸扬州时,也曾巡幸此园,并书一联“百尺梧桐阁,千年枸杞根”。这座神秘园林就是爱园,然而它早就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令人疑惑的是,《扬州画舫录》中竟也没提起这座名园。其实它就在今天东关街上三和四美酱园旧址上。
葛园
葛园清幽雅致
依稀再现当年爱园一角
昨天,记者来到东关街雅官人巷的葛园,据说这里曾是爱园的一角。
82岁的主人葛玉祥童年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家门口的爱园上。假山、长廊、金鱼池、胭脂井、梧桐阁、千年枸杞根至今历历在目;特别是那四棵大柿子树,每到秋天,硕果累累,是孩子们的最爱。老人回忆,南半部是金鱼池、假山;后半部是住宅、长廊;最后面是山丘、百尺梧桐阁,可惜1954年初被四美酱品厂征用,当时花了旧币2400万元,15米高的假山土丘的土被运去填到了汶河,不久又征用了前半部,爱园就彻底地毁了。据说,爱园最后一任主人叫严恩洪,后来举家去了无锡。
“清初扬州三大园林是街南书屋、康山草堂和爱园,当时还没有个园和何园呢!果树多、景点多、建筑多是它的最大特点!”葛玉祥老人骄傲地说,爱园主人是清初进士汪懋麟,这里常常群贤毕至,文人唱和,是当时文化高地。
时事更迭,几经易主,爱园的大部分地方,后来成为四美酱品厂的厂房,已经完全看不出园林的痕迹了。只有在路拐角处露出的些许墙砖,让人隐隐看到爱园的痕迹。
记者爬上葛园的房顶,眼前荒凉,与不远处东关街的喧闹和繁华,反差强烈。不过,葛园清幽的环境、精致的庭园、接续的枸杞等,呈现了众多的爱园元素,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年爱园影子。前院东边仿造旧时爱园,砌了一个圆形月洞门,上书“墨池”二字,池内两株不同品种的桂花,虽花期已过,但绿叶葱葱,生机勃勃。前院西南角,有一棵高大的枇杷树,颇有当年百尺梧桐的风范,虽无百尺,繁茂的枝叶却也覆盖了半个庭院。
扬州文人雅集唱和之地
百尺梧桐阁最著名
长期关注爱园的文化学者邵玉元表示,爱园之中,最为著名的是百尺梧桐阁,唐代杨巨源《赠崔驸马》有“百尺梧桐画阁齐,箫声落处翠云低”诗句,元代赵孟頫画有百尺梧桐阁图,汪懋麟弟兄把传说中的百尺梧桐阁变成了现实,汪懋麟直接以此来命名自己的诗文集《百尺梧桐阁集》《百尺梧桐阁遗稿》,因此百尺梧桐阁蜚声海内外。王士祯《带经堂集》卷三十一《题汪季甪百尺梧桐阁卷二首》其一曰:“别馆多梧桐,偶此成幽寂。独向高阁眠,夜闻疏雨滴。”其二曰:“百尺高楼上,何人相往还。夕阳海门树,秋雨江南山。”可见百尺梧桐阁,不仅仅是有很多百尺梧桐,阁子本身也很高,可以看到海门的树和江南的山。
见山楼,是爱园中最高建筑,是汪氏兄弟接待朋友、雅集宴饮的主要地方,登临远目,风景绝佳,留下了大量的相关诗文。留下“历历江南山,是我旧游处。登楼忽相见,一鸟云中去”诗句。可知,见山楼所见实则是江南之山,视野开阔,一般园林很难见到如此风景。
十二砚斋,是汪懋麟的书斋,富有传奇色彩。康熙十一年九月,懋麟病中得十二砚,因名其斋曰十二砚斋。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被夺官放归后的汪懋麟在爱园建成十二砚斋,在其《后十二砚斋记》记录此事,他本人写了《十二砚斋落成自题十二首》。来爱园会晤汪懋麟兄弟的文人,基本上在此斋中雅集,围绕十二砚斋诞生诗文很多,十二砚斋成了爱园的文化品牌。十二砚斋的风景自然很好,《后十二砚斋记》曰“斋居爱园见山楼之西,偏广丈有八尺,深如之。虚其前,丈有二尺为小山。敞其后,丈有四尺,留老竹数十个,园之旧也。东西增小廊七楹,居士时休憩其下。”
胭脂井,是园中极具特色的建筑,“相传五月五日午时,井水色红,类胭脂。”抱耒堂,是汪耀麟的书斋。汪耀麟有《抱耒堂集》,汪懋麟则专门写了《抱耒堂集序》。绣佛经堂,汪母笃信佛教,园中专门念佛诵经的地方。其诗《早起,闻邻家木鱼声,有怀老母》写道“晓日临窗作意明,忽闻邻院木鱼声。依稀绣佛经堂里,老母焚香诵净名。”
园中景观有百尺梧桐、千年枸杞,据说郑板桥曾题其所居云:“百尺梧桐阁,千年枸杞根。”见山楼前有老梅树,十二砚斋前有海棠树,园内还有大片的竹林,有假山,有连廊,有墨池……如懋麟《喜雪,有怀家园,寄叔定兄》诗云:“忽而望远忆旧乡,见山楼前老梅重。园中乱竹压不埽,石畔梧桐叶全空。”宗元鼎《寄题汪叔定、蛟门爱园三首》其一曰:“东原垂钓客,曾到爱园游。石里能容径,花间见有楼。人栖白云上,茶响竹床头。记得逢疏雨,窗棂尽觉秋。”可见,爱园风景绝佳,不可多得。
爱园主人曾力主修复平山堂
爱园遗址始终还在
爱园极具文化凝聚力,既凝聚了一大批作客文人,又是扬州本土文人的活动中心之一。
邵玉元告诉记者,汪懋麟、汪耀麟兄弟诗文水平极高,又有人格魅力,自然吸引了许多文人与他们交流、唱和。其中,有明确的诗文作品传世,记录了师友到爱园聚会的不下28次,早期宴饮于见山楼,后期聚集于十二砚斋,每一次雅集都会产生大量的诗文,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
汪氏兄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些名家的诗文集中,也不乏与汪氏兄弟唱和、联系的诗文,蔚为大观,有着相当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汪懋麟对扬州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力求太守并参与修复了平山堂。王士祯《汪比部传》:“欧阳文忠平山堂传数百年,毁为浮屠之居,君言于太守金君,力修复之。前堂后阁上祀欧公,其下杂植花、竹、梧桐、杨柳。前贤遗迹,一朝而复。”可以这么说,没有汪懋麟就没有今天的平山堂。
在采访中,市民呼吁:虽然爱园毁坏了,但汪懋麟、汪耀麟兄弟和他们的爱园对扬州文化的贡献是不会被历史的风尘所淹没的,他们值得扬州人尊重和铭记。幸运的是爱园的遗址始终还在,三和四美酱菜厂就建在爱园上,刚好保护了它的完整性。
通讯员 马旺 记者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