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扬州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提出要“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如何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市域科创中心,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为冲刺“两个万亿”目标提供澎湃动能?
12日下午,扬州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局长陈江伟,市人大代表、生态科技新城管委会主任王学峰,江苏和熠光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杰做客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2025扬州两会“今天我主持”栏目演播室,共同围绕“科技创新”这个主题进行交流讨论。
如何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主持人:今年扬州市两会对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了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提出要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我们该如何理解“更大力度”呢?
陈江伟: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持之以恒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一着不让抓改革、抓主体、抓平台、抓攻关、抓合作,全市规上工业研发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均达10%左右,高新产值占比提升至53%。
当前,“不抓创新就没有出路,不抓科技就没有未来”已成为共识。从宏观形势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的突出代表。从竞争态势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更加强烈,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只有迎新而上、奋勇争先,才能抢抓先机、突破重围。从扬州实际看,要突破要素制约、转变增长模式、实现产业升级、永续发展动能,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必须超前谋划、心无旁骛、步调一致。我想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市委、市政府才会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深耕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主持人:作为科创工作的牵头部门,扬州市科技局将如何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更好地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陈江伟: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扬州市科技局将落实两会部署,围绕“冲刺决胜年”主题,全力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更高质量实现“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圆满收官。一是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履行好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用好科技例会等议事协调机制,优化升级科创政策,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二是在壮大主体上下功夫。坚持“育新苗”和“移大树”同步推进,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3000家和3500家,力争独角兽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新突破。三是在建强平台下功夫。高标准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设立概念验证中心5家,推动省级以上园区与高校院所共建科创平台实现全覆盖,力争更多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扬布局。四是在提升载体上下功夫。支持高邮和江都高新区“去筹”、宝应新建省级高新区。按照“一载体一产业一机构一基金”要求,力争新认定市级标杆科创载体10家、新入驻企业500家。五是在拓展合作上下功夫。实施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创新计划,探索建设省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扬州分中心,促成产学研合作6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
如何加快建设扬州市域科创中心?
主持人:“科技”是嵌入生态科技新城发展肌理的DNA。建设“科创中心”,是扬州市委市政府赋予生态科技新城的重大定位和重要任务,去年又提出在新城全域打造扬州市域科创中心。请问新城如何坚持“科创立区”战略,进一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王学峰:新城作为扬州全市唯一冠以“科技”之名的城市板块,被市委市政府寄予打造“四个中心”厚望,承担着“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市域科创中心”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新城坚持把科创立区作为“头号工程”,把科创引领摆上“头版头条”,紧扣江苏“1650”和扬州“613”产业体系,确立“2+2+N”科创产业发展目标,部署实施“165”科创行动。
如何打造市域科创中心?本月初,我们联合市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奔赴合肥、南京,开展了一次收获满满的科创“问道”之旅。一路看、一路学、一路议,两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在打造市域科创中心上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
要明确一个目标,全力打造扬州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孵化地、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新高地;推动一个战略,就是“165”科创战略,即以打造1个市域科创中心为引领,加速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国防科工局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扬州分中心、电子科大未来产业研究院、工信部人工智能及数据集平台、国网智慧能源创新研究院、双都产业研究院等6大科创平台落地,提标建设华东航空谷、国网双创科技园、扬州数据产业园、未来产业园、中国美业港等5大专业科技园区,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建成300万平方米左右科创载体,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新的一年,新城将聚焦科创中心建设,在培大育强科创主体、做优建强科创平台载体、聚力攻坚科技招商、持续优化科创生态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争创江苏省实验室,全力支持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沈阳所扬州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高标准建设智能电网概念验证中心为重点,谋划推进国网产业化基地二期;探索省属国企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融合发展新机制,加快打造高端科创要素集聚的中江科创综合体;加快建设中国美业港产业转型示范基地,高标准建设杭集高新区南园;推动科技指标争先进位,全年冲刺新增高企40家,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全年新招引科技型企业100家。
奋进2025,新城将坚持干字当头,加压奋进、攀高向新,持续推进市域科创中心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抓科创、促发展,高质量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贡献更大新城力量。
主持人:在生态科技新城建设市域科创中心是出于什么样的布局考虑?下一步如何加快推进?
陈江伟:近年来,扬州在科教资源富集地区建成13家域外创新中心的基础上,聚焦优化配置市内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市中心区位、环境、配套优势,在生态科技新城布局了市域科创中心先导示范区,着力探索为宝应、高邮、仪征等县市板块“在岸端”科创项目,在城市中心“靠岸端”科研孵化预留空间,着力打造“离岸创新、靠岸孵化、在岸转化”的新样板。下一步,将着重聚焦区域合作、科技招商、创新孵化等功能发挥,强化对市域科创中心和域外创新中心的认定审核和绩效考评,同时推动相关板块完善产业招商、创新飞地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发展格局。
如何更好发挥企业科创主体作用?
主持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最活跃的科创力量。和熠光显是如何参与和推动科技创新的?
刘俊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扬州“613”产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端显示模组是扬州重点培育发展的一条新兴产业链。作为去年的列省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和熠光显是扬州首家高端显示模组生产企业。项目于2023年7月签约落户江都,12月正式开工,去年10月份进入试生产阶段。
当工厂还处于建设筹备期时,整个研发团队便已全部就位,在建厂房之前率先建设实验室和研发楼供产品研发。去年一年,公司的专利便达到了66项,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公司还特别注重产学研合作,及时攻克“卡脖子”难题。在柔性屏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一些难题无法修复后,立即包装成课题分享给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相关方面十分重视,不仅组织专业的博士生团队跟企业对接,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还提出与江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帮助更多的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得益于在创新方面的舍得投入,和熠光显是除原厂外,国内唯一一家具备1—17寸柔性和硬屏全模组加工的工厂,整个工厂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0%。目前,项目一期已全部投入生产,二期正在建设中,待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产高端显示模组7000万片的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和熠光显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二期项目建设力度,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赋能。
主持人:扬州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调动企业科创积极性上有哪些举措?
陈江伟:围绕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点将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围绕“增量”抓招引,狠抓科技招商工作,通过平台招引、大赛招引、基金招引等各种模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潜力项目,加快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今年计划新招引科技型企业超1000家;围绕“存量”优培育,完善全生命周期政策和科技计划支持体系,强化对科研贯标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中小微”成长为“高精尖”;围绕“质量”强协同,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今年计划新组建25家创新联合体、支持重点技术攻关项目1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