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记者 / 张琳曼)跑旱船、剪纸、听琴书、手工剥丝棉,11月26-27日,2020“发现江苏•探访西楚风情宿城”活动走进“中国曲艺之乡”宿迁市宿城区,此次活动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以“唱响曲艺,感受非遗文化”为主题。来自厄瓜多尔、孟加拉国、卢旺达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7位外籍友人受邀参加,在传统与现代中,感受西楚文化。
活动首站来到宿迁的一座古镇——埠子镇,这一古镇位于市区西南方向15公里处,因曾是停泊船只的码头而得名。一下车,整洁的街道映入眼帘,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淡淡的泥土清香。尽管细雨蒙蒙,当地旱船表演队还是热情似火地敲锣打鼓,给外籍友人带来一场非遗文化盛宴。伴着锣鼓声,旱船跟着音乐跳动,外籍友人也被这份欢快吸引,随之舞动起来。
相传明朝以前,宿迁城东约20公里的大兴一带的白鹿湖、仓基湖水网密集,泛舟捕鱼是当地百姓的一大生活方式。明末清初,因黄河泛滥、泥沙淤积成田,“二湖”干涸成陆,当地渔民出于对泛舟“二湖”的怀念之情,时常效仿当年泛舟的有趣情景,玩旱船也逐渐成为劳动之余的娱乐方式。如今的旱船表演队由当地五六十岁的村民组成,他们空闲时便会自发组织表演,成为日常一大文体活动。
走进埠子镇文化艺术中心,满墙的剪纸作品吸引了来自孟加拉国的比诺,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宿迁非遗剪纸传承人用一把剪刀和一把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剪出带有牡丹花或是鱼米元素的福字,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跃然纸上。
比诺拿起剪刀和纸张,小心翼翼地尝试第一次剪纸,接连试了几次,惊喜地剪出了一只蝴蝶。比诺是南京航空大学航空工程的一名大学生,平时学习机型设计和绘画。他表示,“剪纸和机型绘图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一种艺术,但剪纸需要更多的天赋才能做好。”
随后,外籍友人试穿中式结婚礼服,通过观看手工剥丝棉这样传统的丝棉制作方式,体验了宿迁的桑蚕文化。
宿城素有“琴鼓之乡”的美名,苏北琴书、苏北大鼓一百多年前就发轫于此,至今演出者遍布城乡。活动第二天,外籍友人现场欣赏了曾斩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提名奖的苏北琴书《猪八戒拱地》。一袭旗袍、两把扬琴,唱出了浓郁的苏北特色。
宿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统曲艺,也有旋木雕等手工艺作品。非遗传承人周保杉现场带来了自己的匠心之作,一把仅用传统榫卯结构制作的木梳和若干如耳坠般大小的微型花生、高脚杯,栩栩如生。周保杉现场为外籍友人制作一只小型话筒,仅用六分钟就完成了制作,技艺之熟练,制作之精妙令观众频频称赞。
来自厄瓜多尔的薇薇安向我苏网记者表示,“自己之前没来过江苏的北部,这次来了才发现原来一座城市里潜藏着这么多文化宝藏,很幸运能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
27日下午,此行最后一站来到项王故里。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尽收眼下,写有“楚”字的旗帜迎风飘扬,踏上台阶仿佛置身秦末群雄争霸的年代。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场紧张刺激的《鸿门演义》情景歌舞剧在室内上演。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楚国名将之后——项羽邀刘邦赴鸿门之宴,共话天下兴亡。席间,时而歌舞升平,时而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的“千古第一宴”引人入胜。随着情景剧走向尾声,外籍友人纷纷前去与演职人员合影,赞叹道“这场剧还原了历史场景,太生动了”。
2020“发现江苏·探寻西楚风情宿城”活动此次邀请青年外籍友人感受西楚文化,参与剪纸、旋木雕等非遗文化互动,旨在进一步扩大宿城对外影响力,增进国际友人对江苏的认知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