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文化热点
你总嫌戴它麻烦 其实它已护我们五千年
来源:现代快报   2020-05-28 10:53:00
南京将军山沐昂墓出土兜鏊你买头盔了吗?江苏邳州的梁王城遗址,地下文化层堆积丰厚,从大汶口文化一直到宋元时期。

大汶口文化层发现陶钵或陶盆

跽坐甲胄俑(风帽俑)

兽面纹青铜胄

战国铁胄

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石胄(共用石片74片)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胄

南朝时期的铁盔

元代笠形铁盔

南京将军山沐昂墓出土兜鏊

你买头盔了吗?你戴头盔了吗?

最近,头盔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单品。其实头盔早就有了,已经在中国流传至少5000年……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宋经纬

江苏先人把钵盆盖头上

头盔,自古有之。最早的“头盔”,你不一定能想到。

江苏邳州的梁王城遗址,地下文化层堆积丰厚,从大汶口文化一直到宋元时期。考古学家们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层中发现:众多墓葬坑中,不管有没有随葬品,墓主都少不了一顶“头盔”。它们有的戴在头上,有的盖在脸上……造型简单,用的是陶钵或陶盆。

不止梁王城遗址,苏州的草鞋山遗址、淮安的青莲岗遗址、常州的圩墩遗址,都发现了用陶钵、陶盆盖在头上、脸上的现象。

先人们为什么要把陶钵、盆盖头上?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种葬俗,表现了先人对头脑的重视。在他们心目中,人的头脑是天,把钵、盆盖在头上,保护头骨,既是对天的崇拜,也有“魂归于天”的用意。

青铜胄是王者专属

青铜头盔,见于商朝。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墓内,随葬品丰富,考古学家们清理出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

兽面纹青铜胄(zhòu)便是这里出土的。它圆帽、中空、口平。帽子上雕刻着兽面纹,铸造精致得很。

胄,就是头盔,用来保护头颈部位。

江西省博物馆的专家说,这顶青铜胄让世人见识了3000多年前,江南一带的浇铸技艺。它是制范、筑模,然后浇铸而成。尽管是青铜质地,但比较轻薄,胄壁厚3毫米,戴在头上和现代的头盔差不多重量。佩戴的时候,青铜胄两边各有一小孔,穿绳、系胄固定在颌下。

这样的青铜胄,并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青铜器在商代被认为是国之重器,相当贵重。”专家推测,商代的新干,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方国,文化科技水平和中原相当。方国的国王,便是这青铜胄的主人。

“脸基尼”想拥有吗

春秋战国时期征伐频繁,刺激了军事技术的发展。

春秋时期,青铜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绦穿过头顶纽而后在下颌打结固定。到了战国时期,铁胄和皮胄开始出现。

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44号墓西北角出土的这件铁胄,由89块铁札叶片组成,用丝绳或皮条编缀,札叶有圆角长方形、方形、梯形和不规则形,表凸里凹,略有弧度。自顶至底共7层札叶,合成一球形,正前方留空以露脸。

穿戴者的整个头部(除面门)全部置于它的保护之中。乍一看,这不是“脸基尼”吗?只留鼻子、眼睛和嘴巴呼吸,感觉夏天还挺防晒。

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甲胄已经达到生产化和实战化,在此后数百年里,这种札甲胄一直存在于中国军队中。

不过,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铁胄比较多,其实历史上皮革制作的头盔使用更广泛。为什么?因为它实用啊!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组合式皮胄的典型代表,分胄脊、盔体片、护额片、项顿片四大部分,由丝线连缀成一个整体,盔型美观,贴合头部,成本不高,可以说是头盔界的性价比之王。

“秦军无胄”?装备强着呢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4万件兵器。但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都是不戴头盔的。他们的头不需要保护吗?

曾有学者认为,秦陵兵马俑不戴胄,或许是为了彰显秦军勇敢。不过,在秦始皇陵墓K9801陪葬坑中,发现大量以石片叠压连缀而成的石甲、石胄,“秦军无胄”的猜测不攻自破。

从复原的石胄来看,不仅是保护头部了,石胄侧面还自带一个“小披肩”,这样头、脖子和肩膀都有保护。

专家们认为,K9801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帝陵的一座大型军备库,这些石甲、石胄不是实用物,而是为陪葬制作的明器,存放在这里。

4.7公斤,实实在在的“铁头”

到了西汉,冶铁技术更进一步,铁胄有了新发展。

1995年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胄,由120片铁甲片用麻绳联结编缀而成,胄体上半部以长条锥形铁片弯曲成弧构成一个半球体,下半部以下缘打磨成弧形的长方形铁片编织成护颊,头顶由一块杯状铁碗封口。

这个铁头盔,重达4.7公斤,实实在在一个“铁头”!

徐州博物馆“官方使用指南”上写:佩戴这类胄既可以保护头颅和脖颈,也便于头部和颈部的活动。

狮子山兵马俑坑中出土的跽坐甲胄俑(风帽俑)所戴的胄,和这件铁胄类似,证明了铁胄在军事上的使用。

徐州博物馆文保科技中心主任赵晓伟介绍,这顶铁胄出土于主墓室,是楚王本人戴的。当时共出土了4顶甲衣、2顶头胄。头胄的防御功能毋庸置疑,同时还能树立威严。“楚王在打猎、检阅士兵、出征等不同场合,穿不同的头胄、甲衣。”

头盔走简洁范,还有了“帽檐”

春秋至秦汉的头盔,不论是皮甲的,还是铁质的,都是一片一片用绳穿缀而成;到了南朝,头盔样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一片片穿缀,而是整体浇铸,由繁变简。

在南京曾出土了两顶南朝时期的铁盔。其中,一顶在颜料坊出土的铁盔,虽然已经过了1400多年,但没有被锈蚀掉,铁盔完整。这顶铁盔没有纹饰,前端带有帽檐状突出物,看起来很简洁,甚至可以说其貌不扬。

斗笠?棒球帽?头盔越来越潮

元朝时,头盔出现多种款式:有沿袭中原王朝的兜鍪(móu)样式的“中式”盔;有笠形盔,盔顶有形制略小的缨枪;还有前额带眉庇,顶上设缨枪的“创新款”……在邳州梁王城遗址的元代文化层中,就出土了一笠形铁盔。它大帽檐,像斗笠又像飞碟。遗憾的是,由于腐蚀,盔顶已经没了。

明代是中国甲胄的巅峰期。这期间,头盔的样式更呈多元化。南京市博物馆内保存有铁质盔甲,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沐昂墓。出土时严重锈蚀,散成345块。后经技术攻关,终于完成了铁甲片的病害清除与修补复原。

经过复原,这套铁甲主要由兜鏊、护耳、护颈、肩甲、身甲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兜鏊”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盔。看起来和现在的棒球帽相似。

图片由

南京博物院

南京市博物总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徐州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

提供

标签:大汶口文化;头盔;陶钵

责任编辑:冯晓丹

无锡;古镇;江南
4月21日,28位外籍青年在春雨里,踏入这诗画江南的景致,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无锡文化之旅。
职业技能;东盟国家;中文
活动为期10天,将围绕“中文+职业技能”主题,开设专题讲座、示范课程、企业参访以及文化体验等课程和活动。
经贸关系;美方;白皮书
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通话指明的方向,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江豚;视频;刘春
姜盟表示,这样的情景在他们以往的江豚调查观察比较少见。
美方;关税措施;中方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停止对华经贸打压,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
紫金草;紫金草合唱团;演出
3月27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 —紫金草合唱音乐会在建邺区少年宫小剧场举行,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南京紫金草童声合唱团首次同台演出。
南京;新加坡;免签
3月24日,随着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容,南京入境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城市建设;施工图;苏州市
在完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方面,江苏省常州市出台《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
劳模;南京邮电大学;总工会
3月24日下午,由省总工会主办的巾帼劳模进校园暨“寻找最美的她”百名巾帼劳模工匠图鉴首期发布活动在南京邮电大学拉开帷幕。
无锡;马拉松;赛道
3月23日7时,盛大的樱花雨下, 2025海澜之家无锡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1站) 、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无锡站)燃情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