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层发现陶钵或陶盆
跽坐甲胄俑(风帽俑)
兽面纹青铜胄
战国铁胄
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石胄(共用石片74片)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胄
南朝时期的铁盔
元代笠形铁盔
南京将军山沐昂墓出土兜鏊
你买头盔了吗?你戴头盔了吗?
最近,头盔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单品。其实头盔早就有了,已经在中国流传至少5000年……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宋经纬
江苏先人把钵盆盖头上
头盔,自古有之。最早的“头盔”,你不一定能想到。
江苏邳州的梁王城遗址,地下文化层堆积丰厚,从大汶口文化一直到宋元时期。考古学家们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层中发现:众多墓葬坑中,不管有没有随葬品,墓主都少不了一顶“头盔”。它们有的戴在头上,有的盖在脸上……造型简单,用的是陶钵或陶盆。
不止梁王城遗址,苏州的草鞋山遗址、淮安的青莲岗遗址、常州的圩墩遗址,都发现了用陶钵、陶盆盖在头上、脸上的现象。
先人们为什么要把陶钵、盆盖头上?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种葬俗,表现了先人对头脑的重视。在他们心目中,人的头脑是天,把钵、盆盖在头上,保护头骨,既是对天的崇拜,也有“魂归于天”的用意。
青铜胄是王者专属
青铜头盔,见于商朝。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墓内,随葬品丰富,考古学家们清理出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
兽面纹青铜胄(zhòu)便是这里出土的。它圆帽、中空、口平。帽子上雕刻着兽面纹,铸造精致得很。
胄,就是头盔,用来保护头颈部位。
江西省博物馆的专家说,这顶青铜胄让世人见识了3000多年前,江南一带的浇铸技艺。它是制范、筑模,然后浇铸而成。尽管是青铜质地,但比较轻薄,胄壁厚3毫米,戴在头上和现代的头盔差不多重量。佩戴的时候,青铜胄两边各有一小孔,穿绳、系胄固定在颌下。
这样的青铜胄,并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青铜器在商代被认为是国之重器,相当贵重。”专家推测,商代的新干,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方国,文化科技水平和中原相当。方国的国王,便是这青铜胄的主人。
“脸基尼”想拥有吗
春秋战国时期征伐频繁,刺激了军事技术的发展。
春秋时期,青铜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绦穿过头顶纽而后在下颌打结固定。到了战国时期,铁胄和皮胄开始出现。
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44号墓西北角出土的这件铁胄,由89块铁札叶片组成,用丝绳或皮条编缀,札叶有圆角长方形、方形、梯形和不规则形,表凸里凹,略有弧度。自顶至底共7层札叶,合成一球形,正前方留空以露脸。
穿戴者的整个头部(除面门)全部置于它的保护之中。乍一看,这不是“脸基尼”吗?只留鼻子、眼睛和嘴巴呼吸,感觉夏天还挺防晒。
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甲胄已经达到生产化和实战化,在此后数百年里,这种札甲胄一直存在于中国军队中。
不过,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铁胄比较多,其实历史上皮革制作的头盔使用更广泛。为什么?因为它实用啊!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组合式皮胄的典型代表,分胄脊、盔体片、护额片、项顿片四大部分,由丝线连缀成一个整体,盔型美观,贴合头部,成本不高,可以说是头盔界的性价比之王。
“秦军无胄”?装备强着呢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4万件兵器。但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都是不戴头盔的。他们的头不需要保护吗?
曾有学者认为,秦陵兵马俑不戴胄,或许是为了彰显秦军勇敢。不过,在秦始皇陵墓K9801陪葬坑中,发现大量以石片叠压连缀而成的石甲、石胄,“秦军无胄”的猜测不攻自破。
从复原的石胄来看,不仅是保护头部了,石胄侧面还自带一个“小披肩”,这样头、脖子和肩膀都有保护。
专家们认为,K9801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帝陵的一座大型军备库,这些石甲、石胄不是实用物,而是为陪葬制作的明器,存放在这里。
4.7公斤,实实在在的“铁头”
到了西汉,冶铁技术更进一步,铁胄有了新发展。
1995年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胄,由120片铁甲片用麻绳联结编缀而成,胄体上半部以长条锥形铁片弯曲成弧构成一个半球体,下半部以下缘打磨成弧形的长方形铁片编织成护颊,头顶由一块杯状铁碗封口。
这个铁头盔,重达4.7公斤,实实在在一个“铁头”!
徐州博物馆“官方使用指南”上写:佩戴这类胄既可以保护头颅和脖颈,也便于头部和颈部的活动。
狮子山兵马俑坑中出土的跽坐甲胄俑(风帽俑)所戴的胄,和这件铁胄类似,证明了铁胄在军事上的使用。
徐州博物馆文保科技中心主任赵晓伟介绍,这顶铁胄出土于主墓室,是楚王本人戴的。当时共出土了4顶甲衣、2顶头胄。头胄的防御功能毋庸置疑,同时还能树立威严。“楚王在打猎、检阅士兵、出征等不同场合,穿不同的头胄、甲衣。”
头盔走简洁范,还有了“帽檐”
春秋至秦汉的头盔,不论是皮甲的,还是铁质的,都是一片一片用绳穿缀而成;到了南朝,头盔样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一片片穿缀,而是整体浇铸,由繁变简。
在南京曾出土了两顶南朝时期的铁盔。其中,一顶在颜料坊出土的铁盔,虽然已经过了1400多年,但没有被锈蚀掉,铁盔完整。这顶铁盔没有纹饰,前端带有帽檐状突出物,看起来很简洁,甚至可以说其貌不扬。
斗笠?棒球帽?头盔越来越潮
元朝时,头盔出现多种款式:有沿袭中原王朝的兜鍪(móu)样式的“中式”盔;有笠形盔,盔顶有形制略小的缨枪;还有前额带眉庇,顶上设缨枪的“创新款”……在邳州梁王城遗址的元代文化层中,就出土了一笠形铁盔。它大帽檐,像斗笠又像飞碟。遗憾的是,由于腐蚀,盔顶已经没了。
明代是中国甲胄的巅峰期。这期间,头盔的样式更呈多元化。南京市博物馆内保存有铁质盔甲,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沐昂墓。出土时严重锈蚀,散成345块。后经技术攻关,终于完成了铁甲片的病害清除与修补复原。
经过复原,这套铁甲主要由兜鏊、护耳、护颈、肩甲、身甲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兜鏊”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盔。看起来和现在的棒球帽相似。
图片由
南京博物院
南京市博物总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徐州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