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味品西溪,海沸云腾,一锅煮尽千年史。梅香沁湿地,风柔雨软,几橹摇开万户春。”2020年1月17日,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城门挂春联 江苏开门红”活动中,一幅长7米宽1米的巨幅春联,挂在了东台西溪古城的门楼上,联卷煦风,墨香飘逸。
亘古的西溪,邂逅淮夷黎民6000个春秋,先民狩猎于草荡,燔盐于海涂,衍生出一方人文厚土,造就了历史上的“天下盐仓”,留下2100多年煮海煎盐的盐业生产发展史。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煮海为盐,因其地势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汉元狩六年(公元117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从赶海煎盐到农盐并举,始于煮盐,兴于盐政,境内樯桅云集、车马辐辏,民生富庶。
被称为“东台之根”的西溪,是董永七仙女神话传说的发祥地之一。北宋时期,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盐官,并先后入朝为相,他们虽宦海沉浮,却不忘施仁政,宣教化,开启民智,办学兴读,使西溪自此文风斐然。进入繁华典盛时期,明清时西溪盐仓监管淮南中十场,为两淮重点产盐区,海盐产量、质量和税斌全国第一,被称为“淮盐之根”,乾隆四十一年,东台盐业出现了“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年产225.8万担的盛景。虽后世盐业式微,仍以耕读传世。
悠久的海盐历史延续了西溪的历史文脉,烙下了“海盐文化”的深深印记。这里汇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春轩宝塔、八字桥、三里路、犁木街、缫丝井、盐仓督、晏溪书院、三公亭等众多与盐文化有关的古迹。
据北宋《晏溪志》载:“汉董永,西溪人……”西溪西南郊有一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关于董永轶事始于西汉,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孝子传》。作为七仙女原型的山东移民七妹,曾为西溪带来养蚕技术,后因劳累而早逝,民众感恩于她栽桑养蚕造福后人,遂以《天仙配》故事附会传世,由此,董永孝感天地,与七仙女结缘西溪,悲欢往事就这样演绎出天上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千古佳话。
如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仙配》传说发祥地之一的东台境内,关于董永七仙女传说的地名遗存多达50多处。2002年,《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在东台举行,2006年,“董永传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弘扬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如今,东台西溪坚持文化惠民,推出《天仙缘》实景演出,让东台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草市街、酒吧街将于元旦对外开放,让东台人不出门坐享全国各地美食;景区景点向东台市民免费开放,成为全市人民游玩必到的打卡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城门挂春联 江苏开门红”,作为中华传统民俗,挂春联是具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此项活动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楹联文化的广泛群众基础,精神气质与追求。
汉风宋韵今犹在,古镇繁华已千年。东台西溪坚持文化自信,积极响应号召,叫响“中华天仙缘”非遗品牌,实施南北联动发展,发挥城市净土效应,实现“景、产、人、文”融合,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在高质量发展中得到体现。逐步建成国家5A级景区。在“十四五”期间,全年文旅收入将突破50亿;用三年时间,逐步成为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首选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