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阮元祭文
清代扬州,人才辈出,特别是阮元,被称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完人”。后世在评价他时,都喜欢引用这样一句:“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一直以来,人们通常认为,这出自道光皇帝所写的祭文。而扬州学者高扬,通过研究发现,对阮元做出如此评价的,并非道光皇帝,而是咸丰皇帝。
阮元死后评价极高
这到底是谁说的?
清代阮元,一代重臣。在《清史稿》中,记载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他的为人、为学、为政,可谓是中国人的典范。人们在评价阮元时,常常喜欢引用这样的话:“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这也是阮元去世后,清朝皇帝对阮元一生的高度评价。
如今,如果用搜索引擎查找这句话,有文章里都会有类似的说法:
1.阮元于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去世。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道光帝旻宁在祭文中称:“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2.阮元八十六岁去世,死后哀荣极盛,道光帝亲自撰写祭文,称其“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3.清宣宗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
然而,扬州学者高扬,近日研究发现,说这话的不是道光皇帝。
并非道光皇帝所言
出自咸丰皇帝祭文
高扬分析,“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出现于《御制晋加太傅衔致仕大学士阮元祭文》。而紧跟在“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之后的几个字,就很能说明事实:“朕兹大统初膺,老成丕念,谕疆臣以代酹,崇祀事而升香。”
“朕兹大统初膺”这一句很关键,翻译成现代文,意为“我现在刚刚接受皇位”。这显然是咸丰皇帝的口吻,而不是道光帝之言。
再认真阅读一下祭文开头部分出现的几句话:“蒙高庙特达之知,升端闱以视学;荷皇祖逾常之眷,擢浙抚以巡方。”高庙,庙号为“高”的君主,指清高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乾隆五十六年,阮元二十八岁,大考翰詹,乾隆亲擢一等第一名。升少詹事,奉旨南书房行走。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七月二十三日,阮元三十岁,奉旨出任山东学政。这正对应着“升端闱以视学”之语。而皇祖,则是嘉庆皇帝,是说嘉庆皇帝任命阮元为浙江巡抚之事。这段话是咸丰皇帝在叙述曾祖乾隆、祖父嘉庆对阮元的恩宠。显而易见,这绝不是道光帝所言。
综上所述,高扬认为,“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之句乃出自咸丰皇帝御制祭文,可确定是咸丰皇帝对阮元的盖棺定论。
祭文为何拖延数月
两件大事影响进程
阮元逝世于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而那篇祭文却出现在道光三十年。阮元,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臣去世,自然会朝野惊叹,上下痛悼,朝廷理应迅速办理相关事宜,不会延误,为何会出现数月的延缓?高扬分析说,这也要从时间线去看。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十月十三日,阮元逝世;十一月,道光皇帝有上谕,给予阮元高度评价,其中言“宣力中外五十余年,学裕识优,勤劳懋著”,并对阮元遗折中之所请一一作了回应;十一月二十六日,内阁奏已故大学士阮元请加谥号,礼部寄江苏巡抚咨文云:“勤学好问曰文,质直好善曰达”。阮元谥号为“文达”,故后人文章中常称“阮文达”。
至此,应该说朝廷是及时认真处理阮元去世这件大事的,然而直到三个多月后,朝廷相关部门才将为阮元拟写祭文、碑文之事放到议事日程上。《阮元年谱》记载,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三月十六日,翰林院衙门奏拟公(阮元)之祭文、碑文,奉御笔:‘知道了。钦此。’”
从“请加谥号”到“奏拟公之祭文、碑文”,这其间为何竟然间隔接近四个月的时间。难道还有比阮元逝世更重要的情况吗?确实,这期间出现了两件大事。
其一,太后去世。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孝和睿皇太后于寿康宫去世,享寿74岁。此时,距离阮元去世时间不到两个月。出现如此情况,朝廷自然需要先忙太后之丧事,与阮元去世相关事宜只能暂放一边。
其二,皇上驾崩。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驾崩,享寿68岁。道光帝当时已年近七旬,后来因坚持为年长自己6岁的养母恭慈皇太后守灵,以致受寒、生病而去世。
由此看出,自为阮元“请加谥号”到“奏拟公之祭文、碑文”,相隔近四个月时间的主要原因是,朝廷忙着处理“太后病逝”和“皇上驾崩”这两件大事。而在道光三十年庚戌“三月十六日,翰林院衙门奏拟公(阮元)之祭文、碑文,奉御笔:‘知道了。钦此。’”此时,道光皇帝已于两个月前驾崩。“知道了。钦此。”这个御批者是咸丰皇帝。按照惯例,前任皇帝去世的当年不改元,第二年才是新年号的元年。虽然此时咸丰帝已经登基掌权,但本年还是称作“道光三十年”。
同年,四月二十七日,江苏巡抚傅中丞绳勋接准礼部咨祠祭司案呈:“准翰林院将致仕大学士阮元碑文、祭文各一道撰拟具奏,咨送前来,除将碑文移送工部办理外,相应抄录祭文一道,行文江苏巡抚,委员誊黄致祭,并将致祭日期咨报本部查核可也”。至此,关于阮元丧事的办理告一段落。
高扬说,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确定“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之语出自咸丰皇帝御赐祭文。
记者 朱广盛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