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主讲《汉末张纮与孙吴立国》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诸葛亮的“隆中对”名满天下,而在东吴,也有一段著名的“江都对”,出对的是广陵张纮。昨天下午,“扬图讲堂”线上开讲,由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成主讲《汉末张 与孙吴立国》。
“江都之对”与孙策立业
张纮,字子纲,汉末广陵人,生于汉桓帝元嘉三年(153),死于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终年60岁。张纮辅佐孙策、孙权两代。他是孙吴政权立足江南的策划者、参与者、见证者,也是东汉末年从江北迁移到江东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张纮的理想为通经入仕,青年时游学洛阳,入太学,以太学博士韩宗为师,研习京氏《周易》、欧阳氏《尚书》,后赴到外黄,以濮阳闿为师,研习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但是,乱世之中,难以求学,他后来拒绝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的礼聘,避难返乡。
当时,袁术、孙策驻屯于江都,以图徐州。孙策欲于江淮之间广收民望,建立基业。徐州牧陶谦对孙策的排挤、打压,使孙策难以立足江淮,所以转而欲渡江而南,另辟江东为基业。
在《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中记载: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于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中略)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这就是孙策决定立足江东的“江都对”。
张纮是孙氏政权两朝元勋
在江东政权中,张纮受命辅助,居守安民:“(张)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孙)权初承统,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数有优令辞谢,付属以辅助之义。纮辄拜笺答谢,思惟补察。每有异事密计及章表书记,与四方交结,常令纮与张昭草创撰作。”
孙权率轻骑将往突敌,张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原抑(孟)贲、(夏)育之勇,怀霸王之计。”
他还规议迁都,定鼎秣陵。张纮对孙权说:“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张纮的文学成就与交游
《三国志·张纮传》记载张纮撰有诗、赋、铭、诔等文十余篇。现在只能看到张纮所撰写的一篇《瓌材枕賦》。张纮既好文学,又善楷篆,与孔融书,自书。融遗纮书曰:“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
同为广陵老乡,张纮与陈琳交往也不少。张纮见楠榴枕,爱其文,为作赋。陈琳在北见之,以示人曰:“此吾乡里张子纲所作也。”后纮见陈琳作《武库赋》、《应机论》,与琳书深叹美之。琳答曰:“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陈寿在《三国志》对张纮的评价,总结为八个字:“文理意正,为世令器”。 记者 王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