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悠久,城市宽阔,唐代诗人留下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诗句。
如今,横贯东西的文昌路远不止十里,已成为一条连通古今的长街。几年前,扬州在漕河路一线,穿越瘦西湖,开辟的万福大道,同样长度惊人。道路的控制性工程——瘦西湖隧道,西起扬子江北路,东至瘦西湖路,贯穿东西。这条东西通道与文昌路并驾齐驱。
刘江瑞 摄
有趣的是,这条现代都市的交通动脉,恰与唐代扬州十里长街的大致走向,基本吻合。
唐代扬州有条著名的通衢大道,称为十里长街。只是,茫茫历史长河,洗却都市铅华,沧海桑田,十里长街湮没消失。它曾经的位置在哪里?据考证,应与漕河比肩。
诗人们用美妙的诗句为“十里长街”留下了踪影。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苏东坡:“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东风”。而姜白石呢,则这样写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说昔日的繁华长街,在战乱后都变成农田。由此可见,唐代扬州,确实有一条繁华秀美的街道,长约十里。
现代扬州城,在唐城基础上发展扩大,范围更宽广,一直延伸到唐城之外。东西向通道,首推文昌路。绵延几十公里,车轮滚滚,浩浩荡荡。现代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汽车进入日常生活的宽泛度,超出预料。扬州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开拓第二通道,建设新的“十里长街”水到渠成。
刘江瑞 摄
隋唐时期的十里长街,方便善男信女到禅智寺拜佛。禅智寺位于“长街”北侧,地处蜀冈之尾,景致优美。隋炀帝杨广,雄心勃勃,三幸江都,在蜀冈上下营造离宫别院。大业二年(606),隋炀帝梦游兜率天宫,得到神明暗示,舍行宫为寺观,御题“敕赐上方禅智寺”。
禅智寺外景色旖旎,山门外有禅智桥。一位高僧到访,在月色皎洁之夜,见清辉朗照在桥面上,想起曹孟德《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挥毫写下“月明桥”三个遒劲大字,月明桥的称号从此定格。
唐代,禅智寺一带繁华至极,杜牧歌咏:“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帘卷美人,歌吹沸天,描摹出市声喧哗、人流熙攘的热闹景象。
唐代,妇女酷喜结伴郊游。风和日丽之日,赶上重大庙会,众人趋之若鹜,妇女们积极参与。明月桥是去禅智寺的必由之路,人们伫立桥头,眼光凝视,一睹来往美女们的芳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人的描写讲究文采,“神仙”成了美人的借代,看神仙不就是看美人嘛!熙来攘往的美人,风姿绰约、千娇百媚。
刘江瑞 摄
如今,随着万福大道开通,新十里长街横空出世,车辆飞驰。新万福大桥高耸入云,“禅智桥”无法与之比拟。绿杨城郭,东西绵延,郁郁葱葱,美不胜收,目之所及,养眼的景色已不再只是“神仙”了。
黄慎诗云:“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张祜的纵情畅想,无可厚非;而黄慎的朴实心态,使人击节赞叹。
城市美,交通畅,居住方便。高速、大桥、高铁、机场……为扬州奠定了宜居基础。新十里长街开通,两侧楼宇拔地而起,花团锦簇的小区联袂而建,重现“十里画图新阆苑”盛况,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