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文化热点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来源:苏州日报   2021-01-18 10:17:00
80年的时间里,江澄波都在与古籍打交道。冬日的阳光柔柔地照在文学山房旧书店的招牌上,透过书店玻璃推门,记者看见,不到20平方米的书店内,三个书架满满当当,左手的书架上, 《万历昆山县志》 《李太白文集》等线装古籍整整齐齐,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

80年的时间里,江澄波都在与古籍打交道。

96岁老人守着一家20平方米不到的老书店——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苏报讯(记者 严松)平江路,姑苏古城最热闹的地段之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吴侬软语的评弹曲调,绘就了一幅动态版的姑苏繁华图。但殊不知,在这繁华的深处,一位96岁的老人,守着一家20平方米不到的旧书店,仿佛与城市的喧嚣隔绝,却成为全国千万爱书人寻书的终点站,他们聚集于此,寻古籍、护珍宝,一起为旧时的书香沉醉。

钮家巷是苏州平江路附近的一处小巷,与常年热闹喧嚣的景区不同,这里静谧隐匿,粉墙黛瓦上留着江南烟雨的痕迹。冬日的阳光柔柔地照在文学山房旧书店的招牌上,透过书店玻璃推门,记者看见,不到20平方米的书店内,三个书架满满当当,左手的书架上,《万历昆山县志》《李太白文集》等线装古籍整整齐齐,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书店的一角,一位戴着报童帽、棕框眼镜的老人正在整理着手中的旧书,一本本地摆放安置好,他就是文学山房的主人——江澄波,古籍版本学家,文学山房旧书店的第三代传人。据他介绍,文学山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

1926年,江澄波出生于苏州的古书店世家,祖父江杏溪于1899年创建“文学山房”,贩售古籍。受父辈们影响,江澄波16岁便对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回忆道:“上世纪30年代初,文学山房火遍古籍圈,顾颉刚、郑振铎、李根源、周作人、阿英、吴梅等南北学者都曾是店里的常客。无锡朱达夫、吴下冯桂芬,以及管礼耕、叶昌炽、沈秉成藏书皆囊括于店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山房并入苏州古旧书店。2001年,75岁的江澄波重开文学山房,继续访书、购书、修书,以挖掘、抢救、修补、保存国家文化遗产为己任。“从16岁到96岁,80年的时间,都在与古籍打交道,这是我一生的事业。”江澄波笑着说。

江澄波一生与古书相伴,在古籍修复领域颇有建树,对历代古刻及名人抄校善本书具有较高的鉴定能力,发表了《江苏活字印书》《古刻名抄经眼录》等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文物鉴赏家江洛一曾评价江澄波为苏州一宝,书界的“活字典”,“肚子里古籍的知识恐怕没几个人能及得上”。

尽管名声在外,但江澄波却初心不变。“我一直认为,对待一部好书首先要考虑的是献给国家,而不是把它放到拍卖会上。”江澄波说,这些年里,他先后收购过10种珍贵的宋版书,全部捐献给了图书馆。一些爱好古籍的书友千里迢迢赶来苏州,就为了找江澄波寻一本好书。每次有顾客一报出书名,江澄波便知作者、成书年月、刊刻时间和大致内容等相关信息。“黑龙江、内蒙古、福建等地方都有我的‘粉丝’,有些甚至找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在我这里找到了想要的书。”江澄波说。正是这份对于古书籍的着迷和无数书友的期待,直到96岁高龄,江澄波依然每天坚持在文学山房中“等待”,等待着某一天,能有人带着一本好书来,也有人能寻到心中的好书去。“这些书籍就像我的孩子,我要为她们找到好的归宿,我才能放心地‘退休’。”江澄波说。

标签:书店;老人;旧书店

责任编辑:国亚妮

玩偶;消费;海外订单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照相馆;南京大屠杀;影片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科普;健康知识;血脂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画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江苏省;港澳台青年;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heritag;innov;digit
当下,遗产的活化、创新与传承,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留学预警;教育部;安全风险
近期,菲律宾治安不靖,针对中国公民犯罪多发。
长江隧道;扩建工程;太仓
“江海号”盾构机新近组装完成的隧道管片,毫米级误差,滴水不漏,外国友人很是感慨,忍不住上手触摸。
大运河;江苏;比利时
当天,“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专题展览精彩亮相,此外,一系列精彩活动还将相继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
航站楼;淮安;涟水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房屋建筑总承包项目正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