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文化热点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来源:苏州日报   2021-01-18 10:17:00
80年的时间里,江澄波都在与古籍打交道。冬日的阳光柔柔地照在文学山房旧书店的招牌上,透过书店玻璃推门,记者看见,不到20平方米的书店内,三个书架满满当当,左手的书架上, 《万历昆山县志》 《李太白文集》等线装古籍整整齐齐,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

80年的时间里,江澄波都在与古籍打交道。

96岁老人守着一家20平方米不到的老书店——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苏报讯(记者 严松)平江路,姑苏古城最热闹的地段之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吴侬软语的评弹曲调,绘就了一幅动态版的姑苏繁华图。但殊不知,在这繁华的深处,一位96岁的老人,守着一家20平方米不到的旧书店,仿佛与城市的喧嚣隔绝,却成为全国千万爱书人寻书的终点站,他们聚集于此,寻古籍、护珍宝,一起为旧时的书香沉醉。

钮家巷是苏州平江路附近的一处小巷,与常年热闹喧嚣的景区不同,这里静谧隐匿,粉墙黛瓦上留着江南烟雨的痕迹。冬日的阳光柔柔地照在文学山房旧书店的招牌上,透过书店玻璃推门,记者看见,不到20平方米的书店内,三个书架满满当当,左手的书架上,《万历昆山县志》《李太白文集》等线装古籍整整齐齐,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书店的一角,一位戴着报童帽、棕框眼镜的老人正在整理着手中的旧书,一本本地摆放安置好,他就是文学山房的主人——江澄波,古籍版本学家,文学山房旧书店的第三代传人。据他介绍,文学山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

1926年,江澄波出生于苏州的古书店世家,祖父江杏溪于1899年创建“文学山房”,贩售古籍。受父辈们影响,江澄波16岁便对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回忆道:“上世纪30年代初,文学山房火遍古籍圈,顾颉刚、郑振铎、李根源、周作人、阿英、吴梅等南北学者都曾是店里的常客。无锡朱达夫、吴下冯桂芬,以及管礼耕、叶昌炽、沈秉成藏书皆囊括于店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山房并入苏州古旧书店。2001年,75岁的江澄波重开文学山房,继续访书、购书、修书,以挖掘、抢救、修补、保存国家文化遗产为己任。“从16岁到96岁,80年的时间,都在与古籍打交道,这是我一生的事业。”江澄波笑着说。

江澄波一生与古书相伴,在古籍修复领域颇有建树,对历代古刻及名人抄校善本书具有较高的鉴定能力,发表了《江苏活字印书》《古刻名抄经眼录》等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文物鉴赏家江洛一曾评价江澄波为苏州一宝,书界的“活字典”,“肚子里古籍的知识恐怕没几个人能及得上”。

尽管名声在外,但江澄波却初心不变。“我一直认为,对待一部好书首先要考虑的是献给国家,而不是把它放到拍卖会上。”江澄波说,这些年里,他先后收购过10种珍贵的宋版书,全部捐献给了图书馆。一些爱好古籍的书友千里迢迢赶来苏州,就为了找江澄波寻一本好书。每次有顾客一报出书名,江澄波便知作者、成书年月、刊刻时间和大致内容等相关信息。“黑龙江、内蒙古、福建等地方都有我的‘粉丝’,有些甚至找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在我这里找到了想要的书。”江澄波说。正是这份对于古书籍的着迷和无数书友的期待,直到96岁高龄,江澄波依然每天坚持在文学山房中“等待”,等待着某一天,能有人带着一本好书来,也有人能寻到心中的好书去。“这些书籍就像我的孩子,我要为她们找到好的归宿,我才能放心地‘退休’。”江澄波说。

标签:书店;老人;旧书店

责任编辑:国亚妮

中药;药师;中药房
春节期间,众多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实验室;徐州;揭牌
2月5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正式揭牌。
春节;冰雪游;跨境
得益于政策利好影响,跨境游也成为蛇年春节旅游市场增长引擎。
策划;王晶;电子红包
从红纸包裹的压岁钱到如今的电子红包,如果要评选最受欢迎的春节年俗,春节红包一定可以申请一战。
手机;新年;泰国
贴福字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仪式。
春节;江苏省;保障
龙年进入倒计时,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
充电;新能源汽车;服务区
新春佳节,长假高速路免费通行,大量新能源汽车新手上路。
社会发展情况;江苏经济;全省经济
202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今天下午举行,一组海报速览2024年江苏经济“成绩单” 。
江苏省;条例;人大常委会
1月21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江苏省;小剧场;民营企业
过去一年,江苏省的代表委员们认真履职,用行动诠释担当,以实干践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