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因受封于延陵,也就是如今的常州等吴地沿江一带地区,又称“延陵季子”,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他自幼聪明能干,深得父兄喜爱。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延陵季子像
吴王寿梦死后,立了长子诸樊为王,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求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让国退耕,受到后人敬仰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慰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而后,诸樊的弟弟余祭、夷昧依次继位,直到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夷昧的儿子僚被立为王,诸樊的儿子光不服,命刺客用“炙鱼藏针”之计将僚刺死。之后光有意将王位还给季札,季札依旧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于是光被立为吴王,也就是吴王阖闾。
季札三次让国,是效法祖先泰伯。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这也是泰伯奔吴的由来。孔子也赞美泰伯为“至德”之人,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则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识,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