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阳山中学的源头是创办于1882年的安阳书院,1905年改设安阳初等学堂,后历经新安中学、安阳中学、新渎中学、阳山职高等阶段。2009年安阳中学与陆区中学合并,命名为无锡市阳山中学,并回迁至安阳书院原址办学。
阳山中学校园内的安阳书院
安阳书院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八年(1882年)落成,四面环河,东面有一座小型石拱桥可通。桥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阳山石结构。书院坐西向东,原布局为“两进两侧厢”,三面有廊,中为天井。共有房屋数十间,均为硬山顶建筑。现除南侧厢五间已拆除改建了新房外,其余都较完好地保持着原状原貌。
书院大门在第一进正中,面对明代小石桥。向天井一面有砖砌门楼,门额上刻有“棫朴乍人”四个篆书大字,似为校训。门外有古银杏两棵,树龄约200余年。整个旧址占地约4000平方米,环境清幽,格调高雅。2003年6月公布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书院的校训是“棫朴乍人”,即善于选拔人才,意为培养众多人才。在书院“乐育英才”“成德达才”“敬业乐群”等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人文荟萃,一百多年中培养了很多人才。其中有共和国的3位将军,2位大使,1位院士,及数十位党政军领导干部和上百位博导、专家、教授等学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院门额上刻有“棫朴乍人”四个篆书大字
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中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战中,教师和学生以一腔热血,投身革命,宣传抗日救亡,开展地下革命工作,把安阳书院变成锡西地区的地下革命基地,出现了以曹萍烈士为代表的一些爱国志士。2005年,中共无锡市委公布安阳书院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阳书院自建成之日起,虽历经沧桑,但始终保持书院本色,教书育人,培养贤才。现建筑保存完好,书院门前的“来成桥”建于明代,有500多年历史。取名“来成”,寓意“来安阳书院读书,就能成才成功”。安阳书院是与无锡市东林书院相媲美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书院珍藏历届校友的书、画、金石篆刻作品,历届校友中知名人士的各类著作及有价值的实物。江苏省文管委权威专家戚耀德先生评价安阳书院,“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安阳书院自建成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从私立书院到公办学校,从安阳学堂到高级小学、到完全中学,从八股文教育到现代教育,它作为无锡乡区书院的代表,为无锡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它具有较突出的艺术价值。布局规整,环境清幽,安阳书院充分反映出明代建筑的余韵和晚清建筑的建制特色。书诗弦歌,与小桥流水,古树青山共成一体,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体现了古人对于读书和修身养性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安阳书院建筑风貌保存基本完好,堪称书院建筑之精品”。
桥孔顶部南面一块拱石上刻有“来成桥”三个篆字。
安阳书院展示了吴文化深厚底蕴,昭示吴地学子奋发有为的精神,为更好地传承安阳书院百年文化底蕴,为阳山中学的教育改革注入在传承中创新的活力,2009年成立了无锡市惠山区安阳学社,创办了社刊《文笔峰》,为学生文学、书画等特长发展提供了一方舞台。同时还与东南大学挂钩,设立了“东南大学附设阳山中学国学教育基地”,开展读经典、诵名篇、思做人、提素养的国学教育活动,以“书院文化”为切入口建设校园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安阳书院在促进阳山中学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方面的价值体现在可以汲取先贤在办学理念、教育方面的优秀内核。如强调道德教育、重视尊师爱生,建立师生情谊、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创新等,融入到学校“八字教改”的理念中,与八字教改中“尊重差异、自主建构、同伴互助、多元评价”的教改理念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提升。书院的教学方法,如自学为主、个别辅导、集体讨论等,与八字教改中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也有类似之处。古人的“四到”读书法: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现在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应丢掉。
阳山中学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方面充分认识到,书院精神在培养学生的精神层面有重要借鉴意义。如培养学生“知礼、行义、守廉、明耻”“怀德”“闻道”等等。尤其是书院提倡的“学为己”的精神针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浮燥心理起修身养性的作用。“学为己”出自《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然后推己及人,兼济天下,通过学习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今日之人的学习目的,则只是为了取悦他人,以达到功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