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朱自清散文《南京》中的描述,隔着80多年的时光,被一群00后读懂了。由近十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受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历时2年,用脚步丈量城市,实地调研了石头城、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乌衣巷、明孝陵、魏源故居、南京明城墙等200多处南京文脉,完全感受到了“古董铺子”的魅力,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纸上得来终觉浅
脚步丈量感受深
作为此次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的指导老师,南信大文学院老师张守涛一直对南京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出版过《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书香流韵——南京阅读文化遗存名录》等一系列相关图书。“大家都知道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六朝古都,千年文脉绵延,我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籍或者文章,但更多的我可能还是‘纸上谈兵’,是在通过历史资料来了解南京历史文化、了解南京文脉。那我就想,还是得通过实地考察,才能深入了解,才能真正读懂一座城市。”于是,他就想带学生花个两三年的时间,把南京的重要文脉基本上都实地考察、调查一遍。“正好学校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然后我就带着学生,花了两年的时间,一处一处去走走看看,去了解一下到底如今南京文脉是什么现状。”
在南京知名文旅专家袁幼平带队下,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走进了老城南。看似不起眼的普普通通一条街巷,也凝结着历史的回响。在参观集庆门大街时,袁幼平问大学生:“你们知道集庆门是怎么来的吗?”大学生们学到了生动的一课——原来南京不仅仅叫金陵、建康、江宁、应天府、天京,还叫过集庆,关于南京的名号有几十个!
在调研龙蟠里时,南京知名文史学者王振羽告诉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南京这座城市是多元文化碰撞的地方,多元文化碰撞带来的一个很重要论题,就是文化的包容性,兼收并蓄,这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叫虎踞龙盘,为什么会说‘金陵王气黯然收’,一个是历史的源远流长,第二个,这里是适合伤今吊古的地方,所以南京产生了大量的诗文、大量的文化,所以这里是世界‘文学之都’。”
“纸上得来终觉浅,脚步丈量感受深。”张守涛说,整个调研过程几乎可以说“步步皆文脉”,“很多地方到处几乎都是文脉,就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南京的玄武湖,很多人都去过,但是可能他们不一定知道玄武湖前面的傅厚岗,其实就是这个文脉特别集中的地方,有20多处!很多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都在那里。”
在城市间一次又一次行走,调研队员们感叹:“朱自清当年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感受一样?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会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每走一步,就愈发认识到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有多深厚。”
从“遇见宁”到“爱上宁”
因为了解所以热爱
“为什么会选择到南京上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琴曾经这样问自己,“在老家上学不好吗?只身跑到南京,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参加南京文脉调研后,她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南京是一座蕴含巨大文学宝藏的城市,一座桥、一口井、一条路,都可能蕴藏着无数文人骚客留下的文学财富,南京吸引我的巨大魅力主要就在于它繁荣灿烂的历史文化。”用两年时间,用脚步丈量城市,用自己的亲身调研,张琴爱上了南京,深深庆幸自己当初选择来南京上大学。
明城墙台城段。记者 崔晓 摄
她和同学们最难忘的是第一次调研过程中的落泪,因为看到了南京明城墙上的城砖铭文。“砖文主要记录了参与工程的人的名字,上至高官,下至窑工。时间虽然过了数百年,但城墙上的砖文依然可见,好像工匠们刚刚将这些墙砖放在这块地方。”张琴感慨万千,“一凸一凹的工整砖文,跨过了历史的风吹雨打,经历了来来回回多少世间人,如今它们就带着所有经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刻,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暂停。这一刻,过往历史快速在你身上流过,时间空间突然间静止了。没有人可以在如此厚重的历史下,忍住自己的情感。”
这种实地调研产生的共情共鸣,是别的方式很难比拟的。从“遇见宁”到“爱上宁”,大学生们对南京的情感,在一处又一处实地寻访中,愈发深厚。
“大学生参与这样的文脉调研,她们就更加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南京了。”张守涛说,有些学生来南京之前,其实对这座城市并不太了解,甚至因为离家的不适应而情绪低落。“但是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可以让她们有真正切实的感受——原来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到处都是文脉。”他对记者表示,参加调研的大学生们如今更加热爱南京,“因为你只有了解了,才能谈得上热爱。他们中很多人都打算毕业以后留在南京,因为他们真的喜欢上南京了。”
200多处文脉一一走过
为名人故居保护开良方
在此次南京文脉调研过程中,名人故居的调研是重头戏。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共走访调查了132处南京名人故居,包括拉贝故居、甘熙故居、徐悲鸿故居、赛珍珠故居、薛岳公馆、周处读书台、秦大士故居等,拍摄相关照片一千余张,尽可能地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详细记录每所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如故居的名称、具体地址、文物保护级别和时间、主要用途、保护现状等。
周处读书台
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通过调研发现,南京名人故居数量众多,用途多种多样,如纪念馆、公园、酒店、宾馆、教育机构、民居等,整体开发、利用率较高。多数南京名人故居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情况总体较好,尤其是文物保护级别越高的名人故居保护和开发情况越好。但南京名人故居保护和开发利用中也存在开放率低、部分故居保护现状较差、故居开发力度不够、故居宣传有待改进等问题。有关媒体、旅游手册、地图等对南京名人故居的介绍较少,还有一些故居缺少标牌指引,导致少人问津。
除了针对名人故居的实地调查外,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还访问、咨询了薛冰、王振羽、老克等南京文化学者,征求他们对南京名人故居的意见、建议,并结合北京、厦门、盐城等地的名人故居进行对比分析。调研小分队认为,南京名人故居应“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保护和利用互相促进,才能良性循环”,并在调研报告中从加强监管、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大开放、加强宣传、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对名人故居的调研获得了南京市文旅局的感谢信及众多学者的好评。薛冰评价道:“‘南京名人故居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调研团队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研究,并采取发放问卷方式,从各方面了解社会反馈,进行分析,对南京名人故居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和实施建议,可以供有关管理部门参考。”
除名人故居外,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还实地调研了南京七十多个近现代史重要建筑、不可移动文物、文化场所等,总共调研了南京200多处文脉,是近年来对南京文脉最全面、详细的调查。本次调研共在SCD期刊发表论文一篇、省级期刊即将发表相关论文两篇,获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省级一般项目、校级项目各一项。
而这,只是南京文脉调研小分队对南京文脉以及中国历史文化调研的开始,小分队负责人寇婕呼吁更多的年轻人来探究文脉探究中国历史文化:“古都南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团队走访了南京的历史文脉,了解到了这座城市悠久不息的历史和繁荣灿烂的文化,这只是我们了解探究南京历史文化乃至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开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走进南京,走近中国的历史文化。”(记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