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在哪里?2021年央视春晚之后,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依旧余音绕梁,热力不减。其实,早在登上春晚舞台之前,这首原创歌曲全网播放量就已高达25亿。而在央视春晚的二度“出圈”,让更多的90后、00后了解了这首歌,同时也让歌里唱的可可托海这个地方关注度暴增。
从《北京北京》《成都》《去大理》到《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流行歌曲常常通过构建有记忆黏度和生活温度的场景,重塑一座城市在人们心中的文化气质。有时候,一首歌就代表了一座城市,它是这座城市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为什么火
“我愿意陪你翻过雪山穿过戈壁,可你不辞而别还断绝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除夕当天,草根歌手王琪在央视春晚4分钟动情的演绎,不仅唱哭了自己,也听哭了不少观众。
当晚,“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冲上微博热搜,可可托海、伊犁、那拉提的百度指数也翻倍上涨。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明星演绎,《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为什么这么火?
“就像当年王洛宾的那种感觉,这首歌里不仅有景、有情,还加入了一点西北的音调,更具辨识度,老百姓一下子就记住了。”对于《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走红,省演艺集团创作研发部崔安强并不感到意外。
“歌曲不是特别‘高大上’,也没有时尚前卫的电子元素,但在这种朴素简单背后,却又透出一种直击心灵的东西,它勾起的是你心中的一片草原。”崔安强说。
悠扬的长调,切切的呢喃,配以“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的歌词,好似一片辽阔而神秘的场景在人们眼前打开,牧羊人、养蜂女凄美的爱情被歌者娓娓道来,像一根“针”扎在听众心里,让得到爱情和失去爱情的人,内心掀起波澜。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打开了无数人心中的爱情故事,特别在中老年人群中,美誉度更高。距春晚已有一月有余,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热度并未散去,在手机里“单曲循环”,在全民K歌上热度第一,它还成为一些城市新的“洒水车之歌”,甚至很多人在网上晒起了自己手抄歌词的照片。
歌曲爆红也带来了故事发生地的“出圈”。“可可托海在哪?”“有组团去伊犁的吗?” “从哪能买到那拉提的黑蜂蜂蜜?”可可托海这个曾经气温低至零下60℃、位于新疆富蕴县的小镇,一夜之间火了起来。
一首歌如何“唱红”一座城
成都不仅有大熊猫,还有云林路和小酒馆——这是歌曲《成都》告诉我们的;中国不仅有可可西里,还有可可托海,可可托海是一个新疆小镇——这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火了之后,我们迅速更新的认知。
通过一首歌曲,认识一座城,并亲近它,这是艺术带给城市的魅力。
“走到云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赵雷凭借一曲《成都》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一夜成名,连带着成都这座城市和这个小酒馆,成为游客们打卡的焦点。
《北京北京》唱出了北漂的心声。“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尽管如此,欢笑抑或无助,北京依然有太多值得眷恋的东西。“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一首《北京欢迎你》,又尽展北京的热情好客。
“也许爱情就在洱海边等着,也许故事正在发生着。”一首《去大理》让大理的文艺旅行成风,民宿在背包客们垂青下不断发展。
但也有高歌一曲后难以流传的。记者梳理发现,有的歌曲虽然是地方为城市重点打造的,但不少陷入了绑故事、自说自话的恶性循环;有的歌曲演唱难度高,专业的歌手才能驾驭,少了普通百姓的“口口相传”。
“创作歌曲为城市和景区代言,其‘诀窍’在于一个‘情’字。能否以故事感人,以真情动人,而不是宏大叙事、生搬硬套,是‘城市歌’‘景区歌’能否成功的关键。”崔安强说。
2005年,南京方言歌曲《喝馄饨》爆红,连潘玮柏来南京开演唱会都要学唱这首南京方言歌。“歌曲把南京草根的状态、细节,包括南京话特有的味道,以及整个南京的市井群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十三月文化创始人、民谣在路上和新乐府发起人卢中强说。不过可惜的是,受限于方言,这些歌最终并没有真正冲出南京,广为传唱。
“爆款歌”不是盲目定制的
央视春晚被称为“黄金挖掘机”,广告费按秒计算,每秒约600万元。王琪独唱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时长接近4分钟,相当于在春晚为可可托海、伊犁和那拉提打了14.4亿元广告。
歌曲不仅省时省力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还提高了城市和景区的“软实力”,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都可能因“一首歌”带来。
1985年,当时的无锡处在苏州与杭州两座旅游名城中间,一度被外国游客所“遗忘”。基于此,无锡旅游部门请人创作了《无锡旅情》。这首歌一经发表就在日本引起轰动,歌曲的成功带来的是无锡旅游业的勃兴。1993年无锡旅游部门在日本名古屋进行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通过歌曲知道无锡这个城市的占76%,想到无锡旅游的占43%。更为重要的是,这首歌还为无锡的经济发展铺设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不仅是旅客,如今无锡已是一个聚集着夏普、索尼、村田等724家日企的“日资高地”。
与此同时,歌曲对地域形象的宣传与营销功用也受到了业界关注。城市拿出钱来,量身定制推广自己的“单曲”,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和其他昂贵的城市宣传推广费用相比,它是低投入的,一首单曲,外加一个MV,投资30万到50万元,就已经算是大制作了;另一方面,一旦出圈,它带来的将是不可计量的高收益。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认为,“单曲传播”对于一座城市品牌形象产生巨大的传播价值,年轻人会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市,不少城市开始有意识地去定制歌曲。
卢中强也透露,自民谣《成都》带火成都之后,全国许多城市跟风效仿,出钱找人,把定制歌曲作为迅速扩大城市知名度的“捷径”,“据我估计,在全国范围来看,这些歌的生产是巨量的,投入的钱也是可观的。”
然而,一些“命题作文”的操作方法却失之简单粗暴,因宣传城市的目的性太过明确,反而让创作陷入一种“四不像”境地,缺乏创作个性,缺乏歌曲形象。
“如果光是将城市的地名、名胜古迹一股脑加到歌词中,那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没有内涵,也就失去了共情能力。”著名乐评人郭志凯一针见血地说,如果为了定制而定制歌曲,创作就走进了死胡同,歌曲也随着时光流逝,逐渐湮没无闻。他强调,关于城市的“命题作文”不是不能做,但不能硬邦邦似广告植入般地“直给”。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我们的呼吸、疼痛、喜乐、情感、成长,都是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周而复始。不同人的融合,塑造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很多时候,城市并不只是地理概念,它是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记忆。这才是那些为城市代言的歌曲走红的真正逻辑,也是我们为城市而歌的情感共通点。(记者 陈洁 通讯员 储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