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小说往往被视为“不登大雅”,但在越出国境后却又能受到特殊“优待”。对于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几个国家来说,中国小说文本既是学习汉语的教材,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绝佳窗口,朝野上下搜购藏阅成风。而一部明版《三国志演义》更是跨越大半个地球,悄然出现在北美的耶鲁大学。在北京大学教授潘建国看来,万历金陵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其跨越数百年曲折而动人的环球旅行史,无疑是中国小说在海外流布的一个缩影。
明版小说“耶鲁藏本”完整无缺
明代刻书业非常兴盛,作为当时的全国“出版中心”,金陵更是集中了很多出版机构;小说版本史上诸多精刊名刊之本,均与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万历金陵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即是其中之一。周曰校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陵书坊万卷楼的主人,作为金陵一家有名的书肆,除这部《三国志演义》外,还刊刻过《国色天香》《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多部小说。
潘建国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的《纸上春台》一书中介绍,《三国志演义》存世明版中,万历金陵周曰校刊本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位置,其根据行款、插图有无、图像画工刻工题名有无,又被分为甲、乙、丙三个系统。其中,甲本无插图,原刊本仅存一部残本,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另有朝鲜翻刻本;乙本有插图,图像有画工刻工题名,分别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两家藏本,即称“北大藏本”和“耶鲁藏本”;丙本有插图,但图像无画工刻工题名,有五家藏本。
基于甲本、乙本的学术价值相对高于丙本,而甲本原刊本仅残剩三卷,乙本中的北大藏本缺损近半,十二卷完整无缺的耶鲁藏本,则成为现存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中最值得关注的善本。其图像宏大的战争场面,常通过滚滚处烟尘处二三兵将半身来表现,极具雄浑之美,层次分明、疏朗醒目,让人赏心悦目。
从金陵书坊到北美的环球旅行
那么,这部诞生于南京一家有名书肆、极其珍贵的耶鲁藏本,究竟是谁之旧藏?又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北美的耶鲁大学的呢?
记者从潘建国的《纸上春台》了解到,万历金陵周曰校刊乙本《三国志演义》的环球旅行路线图是这样的:江户时代的某个时刻,它从中国启航,东渡扶桑,并被某位好事者改装为日式汉籍样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它流入东京文求堂书店,1926年,精通汉籍的田中庆太郎选取此书中部分书页,印制成“非卖品”书影,一套十二页,分赠同好;随后,田中庆太郎又将它列入《文求堂善本书目》,并标出了与宋元精本相近的不凡身价,达到“壹千贰百圆”;1934年,酷爱古小说的辽北工科教授韩镜塘,斥巨资从文求堂购下此书,它奇迹般地重回中国;1948年,韩镜塘迁居台湾,它和程乙本《红楼梦》等小说善本一起渡过窄窄的海峡,来到台北;1962—1963年,台北韩镜塘“青石山庄出版社”影印《古本全像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册,列入“古本小说丛书”,限定发行150部;1967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成功购入包括此书在内的韩镜塘“胡天猎隐藏书”八种,此书得以飞赴西洋……
由此可以发现,在数百年的时光流转中,这部中国小说善本沿着中国—日本(东京)—中国东北—中国台北—北美耶鲁大学的轨迹,漂洋过海,“既承载着东亚汉字文化圈内部的典籍环流与文学接受,也折射出二十世纪东西方历史文化的风云变幻。”
中国小说在海外大受优待
顺着明万历金陵周曰校刊乙本《三国志演义》的环球旅行史,我们究竟能发现什么?
潘建国在《纸上春台》中指出,中国小说越出国境后颇受优待,对于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几个国家来说,中国小说文本既是学习汉语的教材,也是了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绝佳窗口,朝野上下更是搜购藏阅成风。比如,据《朝鲜王朝实录》之《燕山君日记》载,燕山君曾令赴中国的谢恩使,购买《剪灯新话》《剪灯余话》《效颦集》《娇红记》《西厢记》等小说戏曲书;明隆庆三年,《三国志演义》《西汉志传》等中国嘉靖本历史演义已传入朝鲜半岛,宣祖的“传教”语中居然也引用了小说家言“张飞一声走万军”;而之后的英祖更是一位中国小说迷,其自称“三大奇书,予常好矣,而于《三国志》,尤熟览矣”。
日本地方藩府大名、学问僧及文人学者,在搜购中国小说时也非常积极。五山僧人策彦周良的访华日记《初渡集》,记载了他在华期间受赠或购买汉籍的情况:“花银二十五分”,购买了《剪灯新话》《余话》二册;据《尾张德川家藏书目录》记载,尾张藩德川家买入中国书籍31部,其中白话小说有4部,这些明版小说至今仍存藏在名古屋蓬左文库。其时,中国小说传入日本主要依靠唐船书籍贸易,《舶载书目》记录了自1694年至1754之间通过唐船贸易输入日本的中国书籍目录,其中小说约200种,白话小说124种,文言小说76种;而《水浒传》和《金瓶梅》则是一次输入复本最多的单部小说,《水浒传》达24部,《金瓶梅》则有11部,由此可知这两部小说当时在日本很畅销,中国商人带来这么多复本,一点也不担心滞销。
与东亚地区相比,中国小说西传欧美,不仅时间上相对较晚,其总体数量及质量亦不可同日而语。而中国小说传入美国的时间,整体上更晚于欧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战争原因,东亚地区社会动荡,私人藏书频频散出,耶鲁大学图书馆即在这一时期购入韩镜塘旧藏小说。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历金陵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不但在遥远的美国讲述着古老的中国故事,更让诸多古书商、藏书家、图书馆员和研究者的生动身影,在泛黄的纸背中重新散发出耀人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