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方寸之间,演绎青春风采。12月1日、2日晚,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戏剧展演之短剧戏曲单元在江苏大剧院国际报告厅进行。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12所高校的学子热情演绎4部戏曲、10部短剧,在一招一式中传承经典文化,一颦一笑中弘扬精神谱系。
传帮带,下苦功,在传统戏曲中品味人生
一唱三叹,有板有眼,脱下学生装换上经典扮相,青涩的表演更见真诚。在此次展演中,《杨门女将》《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赢得满堂喝彩,《越韵古诗:梅·兰·竹·菊》创新形式,以越剧唱古诗之韵让人回味悠长。
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梨杏飘香京剧社在本次展演中,演出《杨门女将·巡营·探谷》选段。据了解,两年前剧社就开始为这部剧做准备,20分钟的选段近20人参与。
“《杨门女将·探古》唱腔繁复,身法动作大,这次登台的都是多年沉淀下来的骨干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京剧社社长、《杨门女将》监制朱俊鸣说,“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演员从入社开始就经受了高强度的、近乎专业程度的训练。”作为学校剧团,社团格外重视内部的传帮带。本次演出演员的年纪跨度大,从大二到研究生都有。“我们社团的培养模式是以学长学姐日常训练传帮带为主,专业老师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上课为辅,在相互帮助中不断揣摩不断进步。”
白衣逆行,敬业献身,从身边事中取材创作
除了唱念做打的传统曲目,此次展演更有题材多样的现代剧目。这些剧目或是描述白衣卫士的逆行故事,或是聚焦身边的感人事迹,学生们在艺术演绎中感受励志精神。
南通职业大学带来的原创短剧《原地飞行》讲述学校身残志坚的教师葛维军的真实故事,将自强不息、勇毅前行的精神发扬,也将甘为人梯、助人为乐的“正能量”接续传承。“这部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是非艺术表演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了演好这部剧,他们多次和葛老师交流沟通,把握细节,有些学生毕业了还回校参与演出,就是希望将葛老师的精神‘立’在舞台上,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该校团委老师卢情恩说。
由南京财经大学桐馨剧社带来的原创短剧《如约而至》展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及粮食专业的发展变化,赞扬了老一辈守粮人的敬业献身精神。
“我们这部剧彰显了南财的‘粮食特色’,演出这部剧不仅能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还呼吁大家爱惜粮食,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剧中方宇一角扮演者,南京财经大学学生蔡鸣说。
邀名师名导,传红色基因,高校悉心涵养文化土壤
在紫金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戏剧展演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一群用心用情的年轻演员,更能窥见当代校园美育工作的结晶成果。
多所院校大力支持剧团活动,并邀请名师名导进校园,零距离指导,为学生表演与创作保驾护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戏剧社开设昆曲、越剧、京剧等课程,并邀请京剧范以诚老师、越剧竺小昭、昆曲石小梅等艺术家手把手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聘请江苏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永健担任导演,保障作品质量。
挑选合适题材,传承传统文化,高校文艺习技更习德。
南京医科大学话剧团2003年成立后,推出过《立秋》《生命树》《夜空中最亮的星》等多部作品。“我们在选择创作素材时大多会选择和医护人员相关的内容,希望通过演出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也将这种人文关怀带向更多年轻人。”陈永健说。
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梨杏飘香京剧社成立于2007年,目前社内行当齐全,已具备排演京剧专场、折子戏的能力。“今年5月,我们在学校团委的支持下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南京高校红色京剧演唱会,以京剧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朱俊鸣介绍,“八大样板戏是京剧唱腔的巅峰,也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用京剧来传播红色文化,使红色思想深入人心,这具有更加难以替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