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光浩(持麦克风者)在讲座中分享“大宋”密码。记者 姜锋摄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以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彪炳史册。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说,“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月3日,苏报集团文旅体育融媒中心总监、文化学者韩光浩以“寻宋江南”为题,在上书洲书院与观众分享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寻宋江南”的缘由和过程,以及他对宋代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美学的认识与见解。他认为,两宋时期,士人、民众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以突破自身的创新,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与感人至深的精神遗产。“为什么我们要‘寻宋江南’?不仅仅是爱宋朝的风雅和风流,更是试图发现宋代文明之美,这有助于我们打造当代最江南的人文内核。”韩光浩说。
宋代文化
闪烁着高超的审美情趣
宋朝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但是一个硬实力“虚弱”的宋朝,为何会绽放出软实力的璀璨光芒,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
韩光浩在“寻宋江南”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史料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他认为,一方面,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从传统农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期有所谓的“绿色革命”;从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的形成来看,有“商业革命”;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的出现来看,出现了“货币革命”;从城市形态、都市面貌的改变来看,有“城市革命”;从印刷术的盛行进而促进知识传播来看,这个时期发生了“信息革命”;与此相关的,还有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完善带来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空前觉醒。从政治到军事、从变法到坚守、从诗歌到词曲,士人常常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来要求自己,大众审美也由唐代花花绿绿、浓脂艳抹的风格转向淡雅的美学,所以宋朝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对撞的时代,是一个感悟力、感知力最强的时代,是一个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时代。
“宋代无论是从汝窑的素色瓷,还是到徽宗的瘦金体,再到范宽、郭熙的大山水,用如今的眼光看也依旧并不过时,无不闪烁着高超的审美情趣和雅致的艺术追求,都是对道的追求。”韩光浩说,这体现了宋人在事物上做到了实用、审美、象征的结合,堪称“心物一体的中庸之道”。他表示,万事万物都有着实用、审美和象征这3种属性,然而这3种属性在每件事物中常常是不平衡的,最平衡的事物才是最经典的、最精致的、最完美的。而要做到平衡,则需要唤醒自身的感知力,保持一种随时随地能与万事万物互相呼应相合的能力,“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人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宋代苏州
孕育了江南文化的顶峰
一场流调,让上海3位女生的苏州“寻宋之旅”成了热点,也让苏州非常敏锐地发现其背后的人文价值——为什么至今人们还是对苏州这块土地上蕴含的已有千年之久的宋时气象、江南文化含有深切的好奇?
韩光浩表示,江南是中华文脉保育之地,苏州正是这块保育之地的核心区域。历史上,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宋朝靖康之难引发了3次衣冠南渡,形成了3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江南聚合,致使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苏州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成为了中华雅文化的保育和弘扬之地,而这正与宋代文化内敛、精妙、雅致的特色不谋而合,让人们对宋文化念念不忘,甚至出现了“佞宋风气”。所谓“佞宋”,就是只要是宋版、宋式的就是好的,无论花怎样的代价都要得到。苏州著名画家吴湖帆就是后世“佞宋”的代表之一,他的艺术理想就是宋人气息,用“丰润清腴”4字即可总结。
韩光浩说,苏州在北宋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但经济繁盛、名士众多,被称为“东南第一雄州”,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特别是范仲淹创建的府学,教育理念领先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士人。苏州还是宋代的“媒体变革中心”,有着繁盛的刻书业,这对文化、教育产业乃至百姓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影响。苏州还是宋代的“科技研发中心”,他认为,“四大宋碑背后蕴藏的苏州科技发展水平,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成长与苏州的渊源,都值得仔细研究。而正是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才孕育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顶峰。”
讲座结束后,书法家王渊清,青年学者戴颖,美食研究者沙佩智,文保爱好者施春华、王国刚都对宋文化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本次讲座也是《姑苏晚报》“寻宋江南”的首场人文讲座,接下来,我们还将邀约更多专家学者一起来寻宋江南,寻根江南。这一主题讲座向全社会开放预约,有兴趣的机构和组织都可与苏报文旅体育融媒中心联系。(记者 姜锋 实习生 曾海燕)